古人避讳的规则
古人在写文章或说话时,不直接写出或讲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提到,以表示崇敬之情,这叫做避讳。皇帝为天下至尊,他的名字天下人都要避讳。另外父母长辈的名字后代要避讳,老师的名字学生要避讳,上司的名字下属要避讳。
唐宋时期避讳制度最为严格,元代因为统治者的名字为蒙古语的音译,不讲究避讳。明代重新恢复,清朝刚建时则无此风,康熙皇帝之后又开始避讳。不过明清两代并不避同音字的讳。
古代避讳主要有缺笔避讳、同义字或同音字避讳、完全避讳等多种形式。缺笔避讳是将要避讳的字少写一笔。人的名字有多个字组成,所以,哪个字少写有明确的规定,而且,哪个笔画少写也不是随意的。同义字避讳指把需要避讳的字改为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字。如秦始皇名政,秦代就用“端”代替“正”,把正月改为端月。汉光武帝名秀,就将秀才改为茂才。同音字避讳是指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替代避讳的字。如元明时期的赵元,因为明代开国皇帝名朱元璋,所以他就改名为赵原。完全避讳就是将避讳的字跳过,不读不写。
另外,避讳的形式还有拆字,就是将避讳字拆开来,只用其中的一部分。还可以在原来字的基础上构成新字。如孔子名丘,于是古人就在需要用丘字的时候改为邱字。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