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什么

做得道之人,但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按照道去做,人生更少碰壁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甲、乙本(下文简称为帛书本,如版本文字有异,则标明帛书甲本或帛书乙本)中是这样写的,这句话在通行本中是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大道是可以去遵照执行的,但是不要执迷,它并不一定是永恒的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这句话,大部分人会认为第二个道字是说

人世间,没有一种“名”能囊括事物的全部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人能分出好人坏人吗 常常有朋友跟我抱怨,说企业现在招人很难,特别是那种合格的、让人满意的员工,来应聘的要么这个不会,要么那个不会,让人非常头疼。我问他们:你们招不到合格的员工,那么是不是天生有一种员工就叫合格的员工呢?这个人是不是会变化呢?您有没有给人家提供这种变化的平台呢? 我请他们仔细琢磨我说的话,其实里面真的蕴

万物生长都靠道

无名,万物之始也; 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名,并不等于无实 我经常坐飞机出差,坐飞机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生经历。从飞机上往下看的时候,您会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平时在地面上觉得特别高大的建筑,在这个时候会觉得渺小得微不足道;以前觉得特别高的、无法攀爬的高山,从飞机上往下一看,就跟海里的小波浪一样。这个时候您也许会想,原来世界如此渺小

每天保持一会儿“无欲”的状态, 您的人生可能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此句处自道德经第一章) 能跳出自己的角色来观察身边的事物,是一种智慧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jio)。这句话在通行本里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还有人这样断句:常无,欲以观其妙。但帛书乙本上写的是故恒无欲也,有了这个也字,逗号只能加在也后边了,那么常无的说法就不成立了。 故恒无欲也,以

领导者做任何事, 都要学会在直觉和理性之间自

恒有欲也, 以观其所徼 放空自己,处理问题会更得体 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是什么意思?我们在与世界万物沟通的时候,如果可以保持一种没有先入为主的、虚空的思想状态,就能体会出道在万物运行中的奥妙。另外,也要从自己的角度,保持自己的思想,保留自己的欲念,来观察世界运行的规律。 不要小瞧这句简单的话,老子在这里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大智慧。他告诉大家,

道从来就不玄, 只是很美妙,很微妙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一章) 帛书乙本中写: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思是,有名无名的两个状态,是一个源头出来的,都是道。 异名同谓的意思是,名字不同,但讲的是同一件事。通行本是这么说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后面加了之玄两字,我觉得是欠妥的。老子从来没有把道叫作玄。玄是一个形容词

当大家都说一件事很美好的时候, 我们要画一个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这句话老子是接前面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来讲的。前半句的意思是, 天下人如果都说一件事美好的话,它不美好的一面就出现了,而且这事本身就不美好了。还可以这么理解:当天下人都说一件事很美好的时候,我们要画一个问号,怀疑这件事可能是不美好的。 老子这样说,是因为我

当所有人都认为这事铁定是善的时候, 我们要警

皆知善,斯不善矣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皆知善,斯不善矣。这是帛书乙本的内容。现在通行本说的是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我觉得这两个版本的说法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在句式上稍有区别。因此我按照帛书乙本来讲。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天下所有人都说这件事是好事,是善的,不善就出现了;或者说,天下所有人都认为这事铁定是善的时候,可能这件事本身就不善了。 标准在随时变,我们固定下来的标签、形名、符号,都是人为加上去的,只要我们的角度一转换,可能全部都会变化。所以老子告诉我们一种智慧,就是跳出来看事物的本质。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会变得豁达,看事就会豁然一些。 但我必须强调的是,《道德经》写的是领导者的法则。所以,如果这两句话放到领导者身上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说,在您

人生的难和易,是互相成就的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也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人生,不过就是在有和无之间寻找平衡 接下来是有无之相生也,意思是,有和无是相生的,有无才有有,有有才有无。两者是互相的,是相对的。比如健康,当您身体什么问题都没有的时候,您不会感觉到健康。因为您身体运行正常,不会想到自己身体哪个部分有问题。这时是无的状态。等您发现一些人身体出现健康问题而自己没有时,您才会突然意识到自己有自己是有健康的。 再比如,生活中我们眼见着多少东西,当它盛极一时的时候,您会觉得它会永恒存在;可是转眼之间它就消失了,由有变成了无。 所以无会生有,有也会生无。 我们人生中处处充满着这样的变化。举个我个人的例子,当年我博士毕业的时候,在家里写医书的愿望特别迫切,于是我没有找工作,当然也没有

追求虚名,势必让自己的人生走向负面

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 先后之相随,恒也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老子告诉我们,所有的条件都是互相比较才出现的。我们不要认为这个条件是永恒的,您追求一个永恒的标准是没用的。 接下来,帛书本里老子又说高下之相盈 也,意思是高和低只是相对而言。 举个例子,我的老家沈阳铁西区有一个地方叫高楼。因为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在我们这里有一栋十几层的楼,是绝对的高楼。很多人都特意坐公共汽车去看,像看景观一样。而现在,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都能盖到三十层,甚至更高,所以相比较而言,铁西区那栋高楼已经完全不显得高了。 所以,高下是相对出现的;条件一变,参照物一变,整个名称就变了。 音声之相和也,音声和我们现在常说的声音不太一样。在古代声和音是两个词,它们所描述的东西不同。音是指单独的声响,比如说

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刻意去作为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也, 成功而弗居也 以为无为是消极避世,大谬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是帛书乙本里的说法,这和通行本里讲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没有大的区别,在这里我们以帛书乙本为主。这句话意思是, 圣人处的事、做的事、居的事都是无为的,教化百姓不靠言语 。 无为是《道德经》的核心,各家有各家的讲

做事不要想回报, 最后反而会更幸福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出自道德经第二章) 老子告诉大家:夫唯弗居,是以弗去。其中居是放到什么位置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正因为他不把自己当作主宰,放到居功自傲的那个位置,所以大家离不开他。 老子在这里指出了 《道德经》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您放下自己为大家做事,不要想回报,最后反而会更幸福。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您在意回报的时候,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算计在里边,那么这个算计会让您做的事大打折扣。您放下这个回报的念头,坦然地、放心地、尽情地做事,大家也都会来成就您、支持您。 在《道德经》里,老子反复地讲这个道理:您越忘记回报,越不把这个功劳据为己有,一心为大家做事,您的生活就越好。 现代生活中也是如此,比如日本的企业家稻盛和夫。他二十七岁创业,一直努力工作却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

为什么领导者最好不要特意宣称 自己喜好某种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这句话是老子对领导者讲的,告诉领导者不要表露自己有某种崇尚贤德的倾向,否则,民众就会起争执之心,为了这个名分、这种虚名就会去争。这跟我们平时树立道德楷模,然后让其他人跟着学的思路不一样。其实,可能《道德经》里的很多观点,都跟我们平时接触的管理思想不同,甚至正好是相反的。 老子认为,

不要为自己的欲望、喜好 贴上珍贵的标签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这句话还是对领导者说的,告诉他们不要去推崇某种特别难得的、贵重的东西;如果领导者真的特别珍爱这个东西的话,下面的人就可能会为了它生出盗心。 老子在前面一直做铺垫,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有参照物才有高和低、前和后贵和贱也如此,所有东西的贵和贱都是您贴的标签。 老子告诉我们,作为

领导者不要轻易把自己的 欲望暴露出来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帛书乙本的内容。通行本是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我认为加心和不加心,解读差不多。因为老子前面讲的是使民不争使民不为盗,所以帛书乙本的使民不乱应该是比较顺畅的。 不见可欲的见是表现出来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 不表现出来我自己需要什么、我的欲望是什么,才能使民不乱 。 老子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领导者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其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引起下面人的效仿,所以领导者要保持一种安静的状态无为。 唐太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夫安人宁国,唯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意思是,让老百姓安定,让国家安定,责任在领导者。如果领导者无为的话,老百姓就高兴;如果领导者的欲望太多的话,老百姓就苦了。因为领导者欲望多就会想捞取;一

别实际需要的不多, 想要的太多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这句话的意思是, 有道的领导者治理一个系统,会让被领导者心空,肚子饱。 有人说,这不是愚民政策吗? 其实老子用心和腹做对比,讲的都是一件事。心和眼睛代表的都是欲望,欲望永远是无穷的;腹代表生活所需的根本的东西,肚子吃饱了就不会有更多的欲望了。 举个例子,您说这牛肉做得好吃,吃一碗可以;给您十碗,您能吃下去吗?不可能。因为肚子自己清楚,吃饱了,再吃就撑死了。但是心却截然不同,有十万元,想一百万;有一百万,想一个亿。住一个单间的,想三室一厅;住三室一厅的,想别墅;住别墅的,想有十套别墅我想起郭德纲讲的相声好家伙,我们家厨房从这头走到那头要走十公里,我们家房子大不大?家里边开公共汽车,这么

欲望放低,事业才会更高

弱其志,强其骨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老子认为圣人之治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是老子心目中理想的管理状态。 志就是心的方向,就是我心里向往的方向。弱其志,强其骨跟虚其心,实其腹是一样的,就是降低大家的欲望,然后使他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怎么才能做到这点呢? 领导者通过把自己的欲望放低,感化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就会把欲望放低,去把该做的事做好。在企业管理中也确实如此,如果欲望无限增长的话,对企业来讲,未必是好事 。 举个例子,某乳制品品牌当时提出的口号是,要做全世界乳业第一品牌。可是没有那么大的牧场,没有那么多的奶牛,怎么办呢?员工想完成领导的意愿,就开始想怎么勾兑等到真的出问题了,企业的声誉也无法挽回了。即使现在对乳制品的质量监控已经到了一个极其严格的程

先打牢物质基础,人才能去掉多余的欲望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老子说圣人怎么治理天下呢?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然后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恒使民无知无欲也。意思就是一直使民众处于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也就是说,不对获得虚名的技巧和那种华而不实的学识起什么欲望。这话一说完,所有人都说老子这是在愚民,甚至有些学者也这么认为。 老子是不是愚民呢?是在愚民,但是他的愚民跟别人不一样。 老子前文说了要虚其心,然后实其腹,再是弱其志,强其骨。骨是撑起生命的骨干性的东西,就是生活最基本的条件,让您强壮,让您充实。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生活条件都满足了,您的欲望才可能慢慢消减下来。所以要这么理解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因为让大家实其腹了,所以才能虚其心;因为让大家强其骨了,所以才能弱其志。 举个例

如何让被领导者不敢违背道, 不去违背道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则无不治矣 (出自道德经第三章)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里的知应该是技巧,这句话的意思是,使那些为了获取虚名、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使用各种技巧的人,不敢这样做,不去这样做。这句话绝对不是告诉领导者,要用武力、用强力去让大家不敢去做。 我解释的核心在敢字上。我们通常说勇敢,勇和敢实际是两个意思。 勇是什么意思呢?勇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勇;还有一种是恿,指气在体内流通的管道。我们的气在体内走,体内的气充足了以后,这个人就会有力气,这种状态叫勇。所以勇是形体的丰盛,就是气足了,人就有劲。 敢是什么意思呢?敢字左上边是一个人,右边的手去动它。引申为在低位的人去触动在高位的人,也就是以卑犯上。所以敢更是一种胆量。 老子的这句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意思是

清空自己 比充实自己更重要

道沖(chōng),而用之又弗盈也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 要想进步,就要清空自己 道沖,而用之又弗盈也,其中的沖跟冲意思差不多,是水涌动上来的一种感觉。还有一种讲法是,沖跟盅通假,也就是说道就像酒盅一样( 盅不一定指酒盅,而是泛指中空的器皿 )。道总保持一种中空的状态,然后化生万物出来;虽然它化生万物出来,却永远保持空的状态。所以用之又弗盈也,总是不充盈。 这是老子所讲的天之道的一个特点:中间是空的,总保持虚空的状态。这是这个世界的秘密,道的秘密。了解这个秘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的人生也可以像这样什么都不想,一直往前走。但是也可以想想,有什么秘密,有什么规则;我们怎么做,能够更顺利一些。老子告诉我们,做事如果能够模仿天之道,使自己保持在这种虚空的状态下,更容易创造,更容

只要尊重道, 这个世界就会加持您

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出自道德经第四章) 渊呵,似万物之宗中的渊是深邃、深远的意思,宗是指万物的源头。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深邃、深远,像万物的起源一样。 湛呵似或存中的湛也是深远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深远得好像存在似的。道一开始无名无形,说它没有,它还有;说它有,它又无名无形。所以道一开始是模糊的,是难以去揣摩的。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在后边又出现过一次,而且因为这章都是在描述道的状态,此处突然加一个动作,说如何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觉得于文体是不和谐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给抄错了,不是这一章的。 然后老子又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老子说自己不知道创造世界源头的这个力量

做了仁义的事不要标榜, 不要计较回报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历代对这句话的解释太多了。刍狗是用草扎的狗,扎好以后对它进行装扮,戴上头冠、披上衣服等,祭祀鬼神的时候用。刍狗的特点是,用得到它时,就给它盛装装扮上;祭祀完毕,不用它了,就在地上任意践踏。 所以有人说天地不仁就是天地没有仁慈之心,用得着您的时候给您盛装扮上,用不着您的时候就把您丢弃;圣人不仁是指圣人没有仁义之心,对万物一视同仁,没有对谁好、对谁不好,很公平。我对这种解释是持怀疑态度的,下面,我来说说我的理解。 刍狗是草扎的狗,没错。但是我们站在天地的角度,站在道的角度来看,这个草扎的狗和真的狗有什么区别呢?好像有点儿区别。过去狗肉那不是一般的东西,假

越保持“空”的状态, 您的回报就越大

天地之间,其犹橐(tu)籥(yu)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其实,老子本来讲的是领导者法则,但后人把它总结为修道,甚至把身体变成一个国家那样去运行。这也可以。但是,我讲解的目的是告诉大家,老子本意说什么,您怎么理解都没关系,能受到启发就行了。 老子的思想其实与诸子百家关系很密切,比如《战国策》等书,也记载了很多人的类似的思想,但是他们所引用的并不是《道德经》,有可能是《逸周书》(原名《周书》)等其他典籍。这说明老子的思想并不是在他讲完以后就为诸子百家所接纳,虽然他们有可能受了老子的影响,但不全都如此。 因为在老子之前,管理者已经总结出了很多法则,也被人们熟知。只不过老子特别清晰地、系统地总结了一遍,这是《道德经》本来的意义。老子整理得太完整了,所以我

追求“有”,永远没有尽头, 不如一开始就追求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不能怕什么就躲什么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这是帛书本的内容。意思是,您到处去探求,不断地去追随万物,这样是没有尽头的。怎么办?不若守于中 不如回到中心来,向道靠近,找到道的秘密,按照道的指引去做事。这样您就掌握世界的秘密了。 这句话在通行本中是多言数穷,我认为这可能是当时的人抄错了。《淮南子》里有一个故事,提到过多言数穷,但是这故事实际表达的也是多闻。 背着书到处走。徐冯就说:您这么做好像不大明智。这些书是当时写书的人根据他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的,但是现在情况已经变了,您还跟着那些书死学干吗?这时候要根据事情的变化去创造新的学问。他总结说,言出于知者,知者不藏书。意思是这些书里的话都是那些明白道理的人写出来的,现在情境变了,人家

道的“空虚”属性, 跟雌性动物非常相近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出自道德经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水冲出来的山之间低洼的部分叫谷,代指虚空的道。谷神不死,不是说山谷的神仙永远不死,这里的神是指灵验。谷神不死是说道的这种空虚、中空的属性,它的灵验是永存的。 是谓玄牝的玄是深奥的意思,牝是指雌性动物( 雄性动物叫牡 )。对于玄牝,老子用肯定的语气说是谓这就叫。是谓玄牝是说,道的这种品性,跟雌性动物是非常相近的。 这是老子讲的一件非常奇妙的事。老子后面讲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玄牝是雌性动物,玄牝之门是产门。老子也没说如,直接说是谓天地之根,是天地的源头。 《道德经》里怎么还有这些词呢?这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是比较纯朴的,在谈论雄性和雌性生殖系统的时候,并不是那么隐讳。老子在《道德经》里也没有避讳这些事,他直接

跟自己母亲不断发生矛盾, 这个人的事业一定一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緜(min)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緜緜呵其若存,用之不勤。 緜緜是微妙的意思 。緜緜呵若存 是说,看不清楚,微弱的样子,好像是存在的,用之不尽 。用之不勤中的勤在帛书本里是堇(jǐn),取它的音,其实这个字应该是尽。所以我们现在说勤也解释成堇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帛书本更完整地体现了这个字是怎么借来的。

不在意回报, 人还有动力做事吗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不为自己谋利,将会活得更好 有一次,我父亲的一位老同事,辽宁大学中文系的宋老师来看他。他俩在单位里是最好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宋老师说他们同一辈的二十多个老师,现在只剩下几个人了,大多数都去世了。 然后他们就一点点聊每一位都是怎么去世的。我听了非常感慨,因为我小时候就是在中文系的楼里长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别人的后边, 做事才会更好、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 (出自道德经第七章) 私心少了,成就才能多 前文,老子说我们要效仿天之道,来做一个好的领导者。接着,老子笔锋一转,马上转到了人间,讲了这句话,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这里,老子用了是以两个字,就是所以的意思 这句话老子讲的是一个辩证的思路。退其身,通行本里写的是后其身,帛书本写的是退其身。退其身就是有道的领导者把自己的利益、地位等放到他管理的人的后边。身先就是大家推举他到前面做领导。作为领导者,为自己管理的团队成员考虑,把自己的利益、地位和名誉放到最后,结果大家认为您是最好的人,把您推举到前边做大家的领导,这就叫退其身而身先。 这是老子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导者法则,这个法则贯穿《道德经》全篇。老子反复强调这个原理,是因为人总有想获取利益的私心。一旦

先考虑大家的利益, 您的利益才会最大化

外其身而身存 (出自道德经第七章) 做领导,要放下地位、名利的包袱 外其身而身存的意思是, 有道的领导者,往往把自己的利益放到次要的位置,先考虑大家的利益。越是这样,大家越追随您,让您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这句和前边退其身而身先是一样的,讲的是领导者法则。 为了阐释这个道理,我给大家讲一个《淮南子》里记载的故事。一个叫公仪休的人在鲁国当宰相,这个人有一个特点,特别喜欢吃鱼,大家知道后都琢磨着给他送鱼来。有个人提着刚钓上来的鱼就奔着都城来了。结果公仪休死活不接受,让对方怎么拿来的就怎么拿回去。那人很难堪,但是没办法,只能走了。 公仪休的学生问他:先生,您喜欢吃鱼,我们都知道。可是人家送的鱼您为什么不接受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学生们一听更糊涂了。于是

先舍才能得

不以其无私与? 故能成其私 (出自道德经第七章) 不以其无私与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不考虑自己的私利,才能够真正成就自己的事业、获得自己的利益吗?这里,老子总结性地讲了一下这个法则,揭示了舍和得的智慧,一定要先舍才能得。 前文一直在讲领导者应该怎么办。有人会问,您总说领导者要怎样怎样,这跟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其实,普通人明白这些道理,人生也会不同的。在我们的人生中,考虑私字过多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在中医看来,过多在意自己利益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患得患失越多,七种情绪就会越强烈,由此会影响身体气血运行,让自己的身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中医眼里,七情是怎么影响气血运行的呢?喜则气缓,怒则气上,忧则气聚

为什么一个好的领导者要像“水”一样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可能《道德经》里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词就是上善若水( 在帛书甲本里是上善似水,帛书乙本里是上善如水,我觉得这三者没什么大的差别),意思是领导者的品性跟水很相近 。 老子接着解释为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这句话在通行本里是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善利万物,滋养众生,又非常安静,只往低处流,处于最令人讨厌的、地势低的地方。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喜欢往高处走,喜欢地位被抬高,受到大家尊敬、仰视,讨厌地势低的地方。但水总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非常低,安安静静的,这种品性就接近道故几于道矣 (几是接近的意思)。 善利万物,不浮躁,又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在这里,老子表面上说的是水,但实际上说的是

好的领导者会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 让自己的

居善地,心善渊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悟道者的品性有什么特点呢?老子说是居善地,心善渊。 什么叫居善地?居就是您把自己的位置放在哪里;善就是善于选择,善于把自己放到什么位置;地是低的意思。居善地的意思是,水有这样的品性,它把自己的位置放得非常低。 老子表面上讲的是水,实际上讲的是悟道的领导者。您觉得居善地这样的人真的低了吗?他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但是大家却觉得这人了不起。 比如宋朝的范仲淹。曾经有风水先生找了一块风水特别好的地,想把它送给范仲淹,说如果范家用这块地来做祖坟的话,能世代出大官。但是范仲淹说,只是自己家里世代出大官,哪里比得上国家人才辈出更有益?所以他把这块地买下来,盖了座文庙,供天下的学子在这儿读书,让大家借着好风水,取得好成绩,将来做国家栋梁。 把自

补他人之不足, 且不求任何回报

予善天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要尽量帮助别人,不要索取 帛书乙本的予善天,在通行本中是与善仁,两者是有区别的。与善仁的意思是给予的时候要怀着仁慈之心,但老子其实是很反对把这种仁慈挂在嘴边的。所以,我觉得,强调仁在《道德经》里应该不符合老子的原意。 予善天是什么意思?老子在《道德经》的后面讲过天的品性。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益不足。天之道的第一个特点是看到不足它会给您补上。第二个特点是它给您补足,但是不索取任何东西。老子说,您给予的时候要效仿天的品性,尽量给予那些不足的,不要索取。有这种品性,才是高明的。 生活中做人做事,我们能随手补什么样的不足? 比如,大学生刚毕业到单位里来,他们在学校里学的都是书本上的知识,未必能很好地掌握生活和工作中

说的每句话一定要靠谱

言善信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在前面,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像水一样居善地,心善渊,更要像天一样,予善天。接着他又讲言善信,意思就是说话要有诚信。 信当诚信讲,通俗地讲就是靠谱。水就具有这样的品性。我曾经整天坐在大海边看潮汐不断涨落。有段时间我发现大海在生生不息地运动,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退潮真的是有准儿的,不是胡乱来的,这叫信。又比如说教育孩子,孩子会观察您的一言一行;您有什么样的行为,孩子就会学习什么样的行为。所以,作为家长,您做事一定要有准儿。 古代有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讲的是曾子的孩子看到妈妈要去市场上买东西,非要跟着去。***妈说:你在家好好待着,等我回来就把咱家的猪杀了,给你做肉吃。孩子一听,很开心,就不再闹了,乖乖在家等着。等曾子的妻子买东西回来,一看

管理自己擅长的事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正善治的正是管理的意思。善治就是善于治理。一个人管理他特别擅长操作的事情,这就叫正善治。 事善能,意思是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有本领。 能就是才干、才智的意思。比如水可以冲刷污垢,水可以载舟行舟,现在水还可以用来发电,等等。能,也可以理解为善于蓄积能量。水的力量一旦发出来,能把石头都漂起来;再坚固的城池,大水都能将其冲垮。 动善时,行动起来要善于根据时间来调整自己的状态。 比如说,水到夏天的时候就变成雨水、河水,到冬天就会变成雪和冰,会随着时间不同而发生变化。这句话的意思是水的行动都会考虑到周围的环境变化,考虑到时机是否成熟再去做相适应的事。 老子讲的这些品性,其实都是非常高明的做事法则;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品性体悟透了,您做

不争,就没有过失

夫唯不争,故无尤(出自道德经第八章) 正因为不去争,所以您会赢 夫唯不争,故无尤。这话的意思是,因为您不去为自己争夺利益,所以您不会犯错误。尤字的意思是特殊,奇特,超出一般范畴。比如,一个女孩子长得像天仙一样,就叫尤物。而尤当名词讲是过失的意思,无尤就是没有过失。 为什么您不为自己争就会没有过失呢?这里老子讲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管理学法则,就是您在做领导的时候,管理的是大家的事;但是在为大家服务的时候,您想到了自己的利益,开始在做事的时候暗中做手脚,为自己去争取利益,这样就会犯错误,行为就会有偏差。 在反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很多落马的官员都是特别有领导才能的。他们本来可以做一个非常好的领导者,不断成长,造福百姓。但是他们有私心,慢慢地开始在工作中为自己

凡事别做得太满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这是通行本的写法。持在帛书本里被写成(一个提手旁一个直)(zh)。(一个提手旁一个直)有端着东西、把握东西的意思,和持的意思一样。如在帛书乙本中为若。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的意思是,有一个盛满了水的器皿,比如杯子,您端起来就走,这会怎么样?水会溢出来。不若其已您不如把它放下。 这句话是说, 您要做什么事,如果非把内在装得很满再去做,就没法做,所以您不如放下它 。后世把老子的这种教诲叫持满之戒。 中国人做事特别忌讳满这个字。《淮南子》在解释持满之戒时,讲了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魏武侯问他的手下李克:吴国那么强大,为什么后来灭亡了呢?李克回答,因为吴国数战而数胜。意思是吴国打了很多次仗都打赢了,所以灭亡了。魏武侯

不必把所有的锋芒都露出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做事太极端,就不好了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揣而锐之,通常认为这里揣字应该念zhuī,是锤击的意思。实际上揣字除了zhuī和chuǎi音外,还有一个音读tun,是聚拢的意思。我认为这里揣字应该读tun。为什么?因为帛书乙本上这个字写的是 ,音肯定与短音类似。在郭店楚简里直接写的就是湍。 这两个版本的发音很相近。据《汉书注》所述,揣与抟通,有玩弄爱生之意。用在这里意思就是,您把一个东西放在手里整天把玩,就不能把它弄得特别尖锐,不然这事就没法做了因为不仅会划伤手,那个东西也会受损。 这和持而盈之类似,持和盈是相反的意思,想持就没法儿盈。这两句话是相对应的。这样看来,帛书乙本中的 字和楚简里的湍字,都是根据音来写的。根据这两条线索,我判定揣应该读tun。意思是

“金玉满堂”并不是好事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为什么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这句话和前面的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是一个意思,都是说做事不要做得太满。盈是满的意思,在这里是一个动词。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您的目的是让家里的钱变得越来越丰盈,您可能就守不住它了。这里有一个道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钱只是做事的一个附属品,而做事本身才是关键;如果您把着眼点放到了附属品上,做事反而会受影响。 有一句话叫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好多人说,这是不是提醒我们要仗义疏财?这么理解也对,但是还可以更深入理解一下。这话是对领导者讲的。如果您的主观意愿是聚财,为个人捞取利益的话,大家就不愿意追随您,人就散了;如果您散财,愿意跟大家分享,带领大家多赚

富贵还盛气凌人, 无形中就埋下了厄运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贵富而骄,自遗咎也。贵富现在的版本都写成富贵,意思一样,我们就当富贵讲。富贵而骄的意思是,您既有钱,地位又高,如果您非常骄横,把自己的气焰抬得很高,这是在给自己制造麻烦。 为什么会如此?当人富贵以后,他的人生态度可能有两种:一种是骄,盛气凌人,仗势欺人;另一种是善,以财富和地位去助人。这是两种取向。老子建议大家保持第二种态度,把自己的位置放低去帮别人。 如果一个人富贵以后变得骄横的话,周围所有人嫉妒的眼光都会集中在他身上,人们就会记恨他,把所有的愤怒集中在他身上,这是人类的本性,他的生活就会处处遇到阻力,厄运的种子就埋下了。 《汉书》里有一句话形容这种力量,叫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就是说当所有人都恨这个人的时候,他有可能没得病就

“功成身退” 并不是想隐退之人的借口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出自道德经第九章)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帛书乙本的写法。这前半句话在帛书甲本和郭店楚简里是功述身退。这个说法也有道理,因为述职本身就是把自己完成的任务讲一遍但现在大家都讲成功成身退。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一出来,就成为了所有想隐退的人的一个借口。他们认为,我把公司做好了,算是完成任务了,可以功成身退,退居二线了。好多人会这样讲。有的人甚至把它当作明哲保身的一句名言。 实际上老子讲的不是这个意思。《道德经》里很多话被大家世俗化了。我一再强调解读《道德经》,必须严格紧扣天之道来解读。天之道有什么特点?天之道为万物做事,它一直隐藏在背后,让这个世界按照它的规则去运行。天之道只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到后面,并没有扔下世界不管。那您为什么就退休了、不干了?

能做到一刻的形神合一, 就是成功的开始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一直以来,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得形神分离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这句话很有意思,涉及中医了。载是承载的意思。营在中医里经常被提到。中医里讲神和气,我们通常说一个人有营卫之气,卫是在脉外边,巡行周身保护自己身体的东西;营是在脉里边,为周身提供营养物质的东西,是类似于液体类的营养基础,是物质层面的营行脉中。 载营魄抱一的魄是什么呢?魄是神这一层面的东西。我们常说的魂魄,古代人是这样分的:魂是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的,在肉体死亡后,可以进入另外一个肉体;而离不开肉体的这种神叫魄。中医认为魄藏于肺脏中,有肺藏魄的说法。但是老子在这儿讲的不是中医,是借用这个概念讲人的肉体和精神不能分离。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的意思是,您能不能把肉体和精神合在

学会保持婴儿那样的欲望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人生贵在不忘初心 抟气致柔,能婴儿乎?这话通行本写的是: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我认为专是不对的。有人说专气是使气的意思,指的是运行它,使它柔。可是您那么使劲,它还能柔吗?帛书乙本写的是抟,是聚拢的意思。 前文说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揣是在手里玩弄的意思。抟跟揣意思差不多,在这里当聚拢、凝聚讲,说的是把

您有没有本事随时清除杂念

脩(xiū)除玄监,能无疵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这句话在通行本里是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涤除玄览的览是看的意思。有人说玄览是心里的镜子,但为什么这样讲,却解释不清楚。等看到马王堆帛书乙本,我们发现,原来这里不是览,而是监。 监字最早是镜子的意思,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古代最开始的时候没有镜子,人们看水里的影子,审视自己脸上有没有东西,这种状态就

如何让自己管理的人活得很好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 (道德经第十章)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首先看爱民两个字。大家往往会说,老子做事是不讲感情的,这叫圣人不仁。实际上不是这样,圣人不仁是圣人不把仁字挂在口头上。作为领导者,应该对您管理的人有爱,所以老子说爱民。 帛书乙本里的栝国在通行本里是治国。在通行本《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有一句勇于不敢则活,帛书乙本用的就是这个栝字。因为栝跟活在古代音是一样的,而且字形非常相像,很容易抄错,或者可能就是借用这个栝字。 爱民栝国中栝的意思是,让这个国家的老百姓能够活下来,而且活得很好。这和治是有区别的,治是以各种技巧、手段去治理,跟老子的意思恰恰相反。 老子爱老百姓,希望大家都能活下来,活得好,不用治。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怎么做到呢?其实老子一直

面对各种机遇, 要保持一种“雌性”的状态

天门启合,能为雌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在动物世界里,雄性总是欲望很多, 雌性总是很安静 古代对天门的解释有很多,历朝历代莫衷一是。其实,我觉得庄子讲的天门跟《道德经》比较接近。庄子说,这世间万物,有乎生,有乎死有生有死,这是自然的。有乎出,有乎入中医就讲气机在身体有出有入,无非升降出入而已。入出而无见其形您看不到它的具体形状,看不出来怎么变化,这叫天门。 所以庄子说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意思是万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种变化之间的枢纽,叫天门。这是一种大的概念,讲的是自然之道。我认为庄子讲得比较到位。 还有修炼的人把天门解释成心门,称其为思想生灭之门;也有人说是顶门,说我们脑袋顶上阴阳出入,也就是灵魂从这里进出,这叫天门。这都是修炼的人在看了古代经典以

自然施与,才是最好的施与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领导者要像阳光那样自然地照耀大家 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这句话在帛书本出现之前,各种版本都不一样。通行本是明白四达,能无为乎,说的是,天下事您都知道了,但是您能不能保持无为的状态呢?傅(傅奕)本是明白四达,能无以为乎,说的是,天下事您都明白了,能不能不为了什么去做事,或者不做事?还有的是明白四达,能无知,说的是,天下事都明白了,您能不能保持一种无知的、假装不知道的状态,等等。但是这些解释都是比较模糊的。 等到帛书本一出现,我们才知道原来是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过去有人讲明白四达的意思是天下事我都知道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明白是光明、光亮的意思。明白四达的意思是,天之道,像太阳一样,让阳光洒遍世界,让光明遍

别觉得自己是 别人和万物的主宰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 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出自道德经第十章) 这一章的前几句讲的是修炼方法,最后老子点出了修炼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什么境界呢?就是跟天之道非常接近的境界。 老子说生之,就是像天之道一样生养万物;畜之,就是保护它,让它长大;生而弗有,意思是天之道生养万物、生发万物,让万物如此繁茂,但是它不拥有,也压根儿没什么企图心。这种状态就是天之道的状态。 长而弗宰也的意思是,不觉得自己是万物主宰。宰是主宰的意思。说的是天之道虽然生养万物,但是它不说这是自己的功劳,不觉得自己是天下的主人,它隐藏在后面,把位置放得很低,让万物自己去生长。老子说这种品德是谓玄德。刘备的字玄德,就是从这儿来的,玄德是深远的德行,是非常大的德行。 老子在《道德经》里一直讲天之道,不断地把

有“有”,就一定要留出“无”来

三十辐同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出自道德经第11章) 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有什么后果 在这一章里,老子用了几个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这是第一个比喻。 三十辐同一毂的辐是什么意思?辐左边是车字旁,是指车轮上的车条,也就是支撑、连接车轮外边的框和中间的毂的东西,向外发散,呈放射状,可能是木头的,也可能是金属的。毂是什么?是车轮中间的圆木,中空,可以让车轴穿过。 老子讲,三十根车条共用一个车毂三十根应该是当时的技术标准。当其无说的是正因为车条之间有空间,有车之用也意思是所以车才能用。车轮如果都是实心的,车往往就走不好了(车轮出现的时间很早,有可能出现过实心的,但是很快就变成有空隙的了,因为更轻巧,转得会很快很轻便)。 这一句,老子实际上

放空,才能接收更多的能量

埏(shān)埴(zh)而为器, 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 (出自道德经第11章) 为什么我们的胃肠系统是中空的 接着,老子讲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这又是一个比喻。 埏其实应该读yn,现在都读shān了。我就按照现在的读法讲。帛书本把埏写成 ,实际上都是根据音来借的字。 埏是什么意思?它最早指的是土地的边界,后来指把水和土混合起来,也就是和泥。埴是黄土,是做陶器的原料。您把黄土做成器皿,这些器皿要装水、装酒、盛饭,如果做成实心的能用吗?所以老子说当其无恰恰中间留出空来,才有埴器之用也,通行本是有器之用,而帛书本多个埴字,是更加精准的说法。如果您把器皿做成实心的,没有无,就不能用了。 您看,老子又在讲有和无的关系,虽然看上去是相反的两个概念,但是互相又是不可缺少的,两者相结合,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