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 中国是一个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是规,是天地自然之道,也是治国之法规、律条,是治乱之本;礼也是德,是一种道德修养。仪是矩,是准则,是治国和做人的尺度;仪也是与礼融合在一起的种种仪式的总称。礼仪,其实就是道德的规范。 中国古代的礼仪分为祭祀、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大类,每类各有一套依程序而行的仪式。礼有三本:祭天地,祭先祖,祭君师。随着人们长期实践,礼仪大多逐渐成为风俗习惯。中国之所以被称为礼仪之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首先,中国制礼的历史悠久。三皇时期就产生了规矩,神农时期就有了较为系统的礼仪,继而,又经伏羲...
天坛和地坛 坛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一般祭祀祖先多在室内,这种室被称为庙;对神的祭典仪式多在露天的一座高台上举行,该高台即称为坛。天坛与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祭地仪式的地方,分别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南北两个方位。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现存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阳数即奇数,地坛坛面的石块数则为阴数即偶数。 天坛是明清两代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位于北京紫禁城南,总面积273公顷,比故宫大近4倍。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回音壁)和斋宫等。天坛的建...
《礼记》中对洗澡的规定 洗澡,在古代称为沐浴,沐指洗头,浴指洗身子。洗头用潘,洗身用汤,均加有不同的原料,如香料或者药材。《礼记》中的《内则》、《玉藻》、《檀弓》、《丧大记》、《祭法》、《杂记》等篇对洗澡均有规定,如为什么要洗澡、洗澡的程序和方式、洗澡水要加什么药物和香料等都有记载。夏商时期,人们已有洗脸、洗手、洗脚的习惯,甲骨文中已有这方面的记载,殷墟的出土文物中也已有一些盥洗用具。《仪礼》中记述了当时人们定期洗头、洗澡的习惯,《聘礼》篇提出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礼记》有疮疡应沐浴的论述,《曲礼》篇即有: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说明当时的人们已认...
为何古代的厕所一般建在猪圈旁 厕所在古代称溷厕、溷轩、溷藩等。溷有浑浊、肮脏、污秽之义,引申为污秽物、粪便;家畜的小围栏也称溷,如猪溷。厕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在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土坑。殷商时期,人们已开始注意环境卫生,并实行了人畜分离。甲骨文中已有关于牛栏、猪圈和室内除虫的记载。从西周到春秋,厕所多与猪圈并排,而且一旦某个坑被放弃,就会用一个奴隶去填坑。于是厕所是臧(古代对奴仆的贱称),转为脏,建在猪圈一旁的传统就一代代延续了下来了。...
《诗经》中对于床的描写 床是睡卧用具,最初多用于坐,后兼作卧具。古代的床是用竹片或木板制成的带矮足的卧榻。《释名释床帐》说:人所坐卧曰床,长狭而卑者曰榻。约在商周时期,榻就已经出现了,春秋时期榻逐渐演进成为床。《诗经》中很早就有对于床的描写,如《诗经小雅斯干》:下莞上簟,乃安斯寝。乃寝乃兴,乃占我梦,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诗经国风豳风》: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这说明高出地面,用作睡觉的床的出现和使用是很早的,但还不是很普遍;能睡床的应该是地位尊贵者或者是家中受到重视的人,就...
孔子“席不正不坐” 席不正不坐出自《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春秋时代人们的坐卧用具大多为席,席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如蒲草、荐草、苇、高粱秆、竹、藤或丝麻皮革等。席携带方便,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古代人坐时很讲究礼仪,严格区分长幼贵贱等级尊卑,孔子推崇礼,故如果坐席排位不按礼仪,入坐便有失体统,违背礼教。《礼记曲礼》还有对席坐朝向的记述: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东向西向,以南方为上。表明席坐很重视面的朝向,南北向的席,以西方为上座;东西向的席,...
唐代开始流行椅子 古代人席地而坐,没有椅子,只有作为卧具的床,所以除了席地而坐外就只能坐床。秦汉时期家具是典型的低矮型家具。那时,人们席地而坐,所用的家具一般为低矮型,如席子、漆案、漆几等。随用随置,并没有固定的位置。我国古代椅子出现在汉代,它的前身是汉代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的胡床。胡床是一种高型坐具,后来的椅子就是在胡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汉末年,出现了一种称为交椅的轻便坐具。所谓交椅,是指前后两腿交叉,交接点作轴,可以折叠的椅子。椅子的出现,使人们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俗。唐代,有靠背的椅子才开始出现,在高元珪墓壁画中已出现了有靠背的椅子的画像,这...
北方的火炕和南方的怀炉 火炕在北方寒冷区域的使用,至少在2000年前就开始了。从考古资料看,火炕应该是龙江先民沃沮族人的伟大发明。火炕结束了龙江先民们以穴居来防御严冬的时代。在东宁县团结村挖掘的沃沮族遗址中,被考古学家称为低火墙或烟道大墙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人们习惯沿墙而卧,炕面上睡人,这也是最初的火炕为什么是厂形和冂形的缘故。被称为低火墙的,是单洞火炕。后来单洞炕变成双洞、多洞炕,火墙被加宽加大,能睡更多的人。火炕随着北方各民族的相互交往而逐渐成为北方人民在寒冷的天气取暖御寒的主要方式。隋唐时,渤海人和高丽人已开始普遍使用多洞的长炕。辽金时女真人的火炕结构已...
战国时期的油灯 油灯是人类文明历史中起源较早、延续和发展时间较长的生活用品之一。油灯起源于火的发现和人类照明的需要。据考古发现,在距今约20万~7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北京人已经开始将火用于生活之中,而最迟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成型的灯具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灯具见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周礼》中也有专司取火或照明的官职。灯作为照明的工具,实际上只要有盛燃料的盘形物,加上油和灯芯就能实现最原始的功用。中国古代的灯具就使用的燃料而言,分膏灯和烛灯,膏灯就是后世所称的油灯。而具有一定形制的灯的出现,则是人类将实用和审美结合的成果。早期的灯,类似陶制的盛食器豆。瓦...
蜡烛的起源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成为照明用的火把。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的蜡烛的雏形。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 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实际上是指缠足女性的小脚,并非缠足女性所穿之鞋称为三寸金莲,至多也只能说是小脚与弓鞋的组合,因为缠足女性在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脚不离鞋的(睡觉时换上睡鞋),只有洗脚和缠足时例外。如果单指鞋,则用弓鞋、绣鞋(履)、凤头鞋等名称;而且,小脚也并不全等于三寸金莲,金莲是小脚的美称,小到三寸方称三寸金莲。真正的三寸金莲在小脚中的比例中并不是很高,以人群阶层而论,三寸金莲主要见于中、上层妇女,在下层妇女中则是凤毛麟角,因为缠足虽然使妇女步态优美,但也给从事生产劳动的妇女的行动造成很大不便。以金莲命名妇女的小脚,是取其义而非取其形,...
中国古代的名片 中国古代的名片称为拜帖或名帖。旧时把访问别人时为恭敬起见而投递的柬帖称为拜帖。名帖,始于汉代,最早是用削平的木条写上姓名、里居。两汉叫做谒,汉末称为刺。后把木制的名帖改用纸制,称为名纸。六朝时简称为名,唐代叫做门状。宋代还别称手刺、门刺。明清时期曾叫做寸褚、红单。据清代赵翼考证,西汉时没有纸,削竹木为刺,上书名姓,叫做名刺。后来还用大红绒线在织锦上绣字为名片。拜帖或名帖根据所拜的人的身份不同、不同的场合而有许多种类,拜访者要根据与被拜访者的关系,在拜帖或名帖后签名。...
踏青 踏青,又叫做春游、探春、寻春。古代踏青作为一种风俗,虽有一定的时间,但出门踏青时间不都是一致的,一般为清明前后。现今踏青已不顾及清明与否,成为以娱乐为主的春游活动。秦味芸《月令粹编》卷四引冯应京《月令广义》有:蜀俗,正月初八日,踏青游冶。卷五引费著《岁华纪丽谱》有:二月二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卷六引李淖《秦中岁时记》有:上巳,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苏辙的《记岁首乡俗寄子瞻诗踏青》有: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冰行。据《郝志》载:至三月上巳祓禊,清明插柳于门,其前五日始,一月中扫墓郊行,谓之踏青。清...
贴春联 春联也叫做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贴春联作为一种春节习俗,是从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据《淮南子》,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灾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不准在桃木板上题字,而改在红纸上,并传令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从此,春联之名才通行,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
猜灯谜 灯谜也叫做灯虎,原指在花灯上贴谜面以供猜射的谜语。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游艺,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人们在元宵节、中秋、七夕(七月初七)经常举行猜灯谜活动。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一类是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一类是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从宋代开始,一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做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为春节。 春节的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内容;...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最早的节日活动内容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宗教、神话传说故事有关;活动的时间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节气有关。节日发展到后来,逐渐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这里所介绍的只是汉民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有众多的民族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按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宗教节日、农耕节日、牧业节日、渔猎节日、商贸节日、纪念性节日、健身节日、文体节日、社...
佛教的节日 公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ChineseBuddhism)。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佛教有许多节日,主要是纪念佛和菩萨的生日或成道日、涅槃日等。每逢这些节日,佛教徒要集会或举行庆祝活动,这对民间风俗也产生了巨大影响。重要的有(以下日历均指农历):正月初一,弥勒佛诞生日;二月十五日,释迦牟尼涅槃日,即涅槃节;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生日;二月十一日,普贤菩萨诞生日;四月初四...
道教的节日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道教主要以神、仙之诞辰为节日,到时候要举行隆重斋醮,包括祭星与设道坛诵经;有的节日还有庙会集市。 道教界依各自宗派不同,各敬本宗之祖师,但对道教共同崇尊之神的诞生节日,都是很隆重的。道教节日可归纳如下: 1.三清节,即冬至日为元始天尊圣诞;夏至日是灵宝天尊圣诞;二月十五日是道德天尊圣诞。元始天尊象征混沌,为阴阳初判的第一个大世纪,因此以阳生阴降、夜长昼短的冬至日为其诞辰;灵宝...
古时排行的称谓是怎样的? 现代人给家中兄弟姐妹排行一般用老大、老二、老三、老四表示,既简单又明了。不过古人为兄弟姐妹排行可有讲究,他们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出一个名称,分别以伯、仲、叔、季表示。伯就是老大,也可以用孟表示,不过孟多指庶出的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字仲尼,他在家就是排行老二。下一辈称呼上一辈时,如果是父亲的哥哥,就叫做伯父,这和我们现代的称呼是一致的;父亲的大弟弟称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个弟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为季父。不过现在父亲的所有弟弟都被称为叔父了。 《史记项羽本纪》...
在古时什么样的人称为“祖”或“宗”? 祖宗在现代汉语中是作为一个词出现的,指一个家族的上辈,尤其指较早的先人,也泛指民族的祖先。 古汉语中,祖和宗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祖最初泛指祖先。在宗法制度下,人们特别看重家族的始祖及历代祖先的身份地位,祖先的地位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血缘和这个人在家族谱系中的地位,所以,历代贵族掌权以后,都要为始祖和历代祖先建立庙宇,这个祖庙也被叫做祖。而宗就是始祖之后历代先人的庙。后来,也把开始创业的人叫做祖,继承大业的后来人叫做宗了。如从汉代起,帝王的庙号,始帝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祖宗连用,指的就是祖先。...
为什么把未出嫁的女孩叫做“黄花闺女”? 黄花闺女一词,普天下几乎人人皆懂。殊不知,其由来都是出自于金陵。 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十分美貌。有一天,她在宫里玩累了,便躺卧于宫殿的檐下,当时正逢梅花盛开,一阵风过去,梅花片片飞落,有几瓣梅花恰巧掉在她的额头上。梅花渍染,留下斑斑花痕,寿阳公主被衬得更加娇柔妩媚,宫女们见状,都忍不住惊呼起来。从此,爱美的寿阳公主就常将梅花贴在前额。 寿阳公主这种打扮被人称为梅花妆。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梅花是有季节性的,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设法采集其他黄色的花粉制成粉料,用以化妆。这种粉料,人们便叫做花黄...
贴“囍”字是怎么来的? 举行婚礼时,人们都会贴出红双喜字,以示庆贺。它表示成双成对的意思,反映出人们希望好事成双的美好愿望。 据说,这种习俗源于宋代。 23岁的王安石进京赶考时,路过马家镇,暂住在他舅舅家。次日,他上街闲逛,见镇上马员外家门外悬挂的走马灯上写着一句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却没有下联,王安石一时也没有对上下联,便暗自记在心中。 王安石到京城应考,主考官指着一杆飞虎旗念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王安石顿时想起马员外家那句上联,便以此为对,主考官惊赞不已。 在回程路过马员外家宅时,马员外恰在门外恭听几名书生应对联。王安石便挤上前,用主考...
为什么古代新娘出嫁时要在头上盖一块红布? 盖头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据唐代李冗的《独异志》载: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伏羲和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之后决定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十分害羞。于是他俩向天祷告说: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许,就叫它们散开吧。话音一落,天上的几个云团就聚合为一了。于是,兄妹俩就成亲了。新娘子女娲为了遮盖羞颜,就用草结成扇子来遮挡面庞。后人以轻柔、美观的丝织品代替草编的扇,逐渐形成了盖盖头的婚俗。之所以选用红色的盖头,是因为红色在古人心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 盖头出现在婚礼中的历史很长,出嫁盖红盖头的习俗...
古人为什么把自己贫贱之时娶的妻子叫“糟糠之妻”呢? 将妻子称为糟糠出自《后汉书宋弘传》里记载的一个典故: (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原来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死了丈夫,光武帝想在朝廷大臣中为她择一合适夫婿。湖阳公主说:宋弘气度威正,品德高尚,朝中官员都不及他。于是光武帝特意召见宋弘,想探问一下宋弘有无此意,他对宋弘说:俗语说,人贵了要换掉一批旧友,人富了要另娶一位新妻,这是人之常情吧?宋弘回答:我知道的是,人贵了不可以忘却贫贱时结交的知己,人富了不可以抛弃贫穷时娶的妻子。光武帝只好打消了让宋弘娶湖阳公主的念头。 后来,人...
古人为何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呢? 结发原是古人成人礼的一部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束发。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男子在二十岁的时候举行冠礼,就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女子则在十五岁举行笄礼。 笄,即簪子。自周代起就规定女子在订婚后出嫁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 受笄时也要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黑布将发髻包住,再以簪插定发髻。古代无论男女,只要举行了成人礼,就意味着到了成年,代表着一个人到了可以结婚成家的年纪了。 到了汉代,结发成了新婚夫妻成婚的仪式之一。 汉代苏武有诗云: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宋人孟元老...
古时的交杯酒怎么喝? 交杯酒是我国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传统仪式,意味深长,久传不衰。早在战国时期,古人的婚礼上就已经流行交杯酒了。战国楚墓中出土的彩绘联体杯、仰韶文化大河村出土的彩陶双联壶,就是最早的实物见证。不过,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化,现在婚礼中的喝交杯酒仪式与古代相比已是天壤之别,当初饱含深情厚意的交杯文化有些内容,在后人的传承中丢失,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 交杯古时称合卺,卺(jǐn)是一种瓠瓜,味苦不可食,俗称苦葫芦。合卺即把一只卺切为两半,而以线连柄,新郎新娘同饮一卺,象征婚姻将两人连为一体。当时,取卺为杯,也是落后的生活条件决定的,但这种古朴的婚礼仪式...
为何“福”字要倒贴?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王府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福晋一高兴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字的家人。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做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
压岁钱是怎么来的? 按照我国的习俗,春节期间,做长辈的总少不了给孩子们准备一点压岁钱,以示祝福。压岁原意是压惊,与古代年的传说有关。 相传远古时期,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每隔365天后的夜晚,年就出来伤害人畜,践踏庄稼,常常使儿童受惊吓。 但年怕啪啪的响声,于是,人们就用燃放啪啪作响的爆竹赶走年,随后,用食物来安慰小孩,谓之压惊。 久而久之,压惊逐渐演变为压岁钱。据《宋史》记载,宋神宗时,王韶的幼子南陔元宵观灯时,被坏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车子经过,南陔呼救,得以随车入宫,神宗赐给他压惊金犀钱。 早期的压岁钱是以彩绳穿钱,置于床脚,待年过后方可花掉。明清时,压...
民间“麒麟送子”的传说是怎么来的? 麒麟为中国人所喜爱的一种吉祥物,与凤、龟、龙共称为四灵,是古代神的坐骑,被称为圣兽王。 古时民间认为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男孩多被称为麒麟儿、麟儿,在南北朝时,人们常称呼聪颖可爱的男孩为吾家麒麟。 麒麟送子是我国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民间普遍相信,求拜麒麟能为人们带来子嗣。 相传在春秋末期的鲁国,孔子的父亲孔纥与母亲颜徵原仅孔孟皮一个儿子,但其患有足疾,不能担当祀事。孔纥夫妇俩觉得遗憾,一起去尼山祈祷,盼望再生个儿子。某天夜里,忽然有一头麒麟踱进阙里,麒麟举止优雅,不慌不忙地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还写着文字: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