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和地坛

坛是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一般祭祀祖先多在室内,这种室被称为“庙”;对神的祭典仪式多在露天的一座高台上举行,该高台即称为“坛”。天坛与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祭天、祭地仪式的地方,分别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南北两个方位。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按照古代天阳地阴的说法,现存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阳数即奇数,地坛坛面的石块数则为阴数即偶数。
 
天坛是明清两代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位于北京紫禁城南,总面积273公顷,比故宫大近4倍。主要建筑有祈年殿、圜丘、皇穹宇(回音壁)和斋宫等。天坛的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构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形,象征地,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这种设计来自远古“天圆地方”的思想。天坛设计巧妙,色彩调和,建筑艺术高超,是中国非常出色的古建筑之一。
 
地坛建于1530年,它的垣墙、祭坛都呈方形,位于北京紫禁城北,占地42.7公顷,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地的场所。明朝前期祭地与祭天是合并在今天的天坛内举行的,直到明嘉靖九年(1530)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坛祭地,当时称为方泽坛。嘉靖十三年(1534),改叫地坛。地坛分为内坛和外坛,以祭祀为中心,周围建有皇祗室、斋宫、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等。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