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花粉 中国古代妇女面妆的习俗最晚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古人以白为美,以黑为丑。所以古代妇女用白粉涂饰肌肤,使之洁白鲜润,保持柔嫩,现出青春美感。因此,以粉饰面,是我国古代妇女化妆的基本内容之一。 古代的化妆粉主要有金属类的铅粉和植物类的米粉等,而其中米粉是最常用的粉饰。粉,分也。研米使分散也。米粉选取上等的米做原料经过碎米、浸泡、研磨等多道工序做成,制粉的水质好坏对产品的优劣很有关系。制成的妆粉盛放在各种形状各种材质做的粉盒当中。通常以用丝绵或绸之类的软性材料做成的粉扑,沾染妆粉,敷布于相应的部位。最常见的是在面部,但也有在颈、胸、背、臂乃...
中国古代的鞋子 中国古代的鞋子有很多种,根据制鞋的材料,可以把鞋分为履、屦、屩、屐、鞮。先秦时期称单底的鞋叫屦,履则是动词,表示脚踏或穿鞋的意思。汉代以前用麻、葛、芦做成的鞋也叫做屦,汉代以后,屦废弃不用,而用履作为鞋类的总称。履,主要指的是麻、丝做成的鞋,是编织而成的。屩专指草鞋;屐指木头做的鞋子,后代称之为木屐。木屐现在还保留在日本和我国西南地区的部分山区。古代,木屐主要是用铁器削挖而成的。鞮指的是革做成的鞋子,高筒的称靴,矮筒的称鞋。 在整个古代时期,我国的鞋有两大特点:一是鞋不分左右脚,一直到民国时期,才吸收了西方的鞋形,分了左右脚;二是古...
凤冠霞帔 以凤形饰冠的风习由来已久,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凤冠的名称则最早出现在晋人王嘉的《拾遗记》中;把凤冠确定为礼服,并列入冠服制度则是宋代以后的事情。 不同的时期凤冠有不同的制作标准,如北宋凤冠,冠上饰有九翚四凤,另有首饰花九株,小花若干株,冠下附两博鬓。而按《明史舆服志》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定皇后冠服,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 两博鬓,十二钿。而永乐三年(1405)定制为:其冠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余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数如旧。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
中国古代男子也穿裙子 在我国的历史上,人们几乎一直都在穿裙,形制则较为简单。东汉刘熙的《释名》中有:裙,群也,联接群幅也。所谓联接群幅,就是古人将二尺二寸幅宽的织物联接起来成筒状。古代的裙幅,一般是由七幅组成,前三幅,后四幅。 中国古代的服装有上古和近古两个截然不同的形式。上古的服装式样主要是上衣下裳。古代的裳,指的就是下衣,即裙子。一直到魏晋前后,裙子都一直是男女同用的服装,只是中间出现了一些式样上的小变动,例如,战国以后,随着骑马风习的渐渐流行,从武士开始,男子在裙子中间开一个口子,以便于骑马。但是男子着裙之风没有改变,我国上古时期主要是席地而坐,仍...
留发不留头 留发不留头的说法起源于清朝入关后的易服风波。 汉族男子自古是蓄发绾髻的,此俗源于孔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之训。满族人的风俗是男子之发半薙(剃)半留,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将此线前之头发尽数剃去,只留颅后头发编成辫子。这是遵循女真的旧俗。 清王朝入关之初认为,只有变汉族传统的衣冠服饰为满族的衣冠服饰,才能使百姓顺从于满族的文化习俗,才能使其统治长治久安。于是,他们颁布了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皆遵本朝制度的命令。顺治二年(1645),顺治帝进一步颁布命令:各处文武军民,自应尽令剃发,倘有不从,军法从事。向来剃发之制,所以即划一,...
清末民初的辫子风波 清末民初出现的剪发辫的行为则原因复杂,既有向西方社会风俗靠拢的含义,也有表示与清政府决裂的颠覆性意义,并成为近代习俗改革中最具革命性的行动。 最早的剪辫者是定居海外的中国人,原因是为了与当地的风俗靠拢或者是为了工作中的便利。当1898年新加坡华人倡议集体剪辫时,有家报纸转引新加坡的报纸对剪辫的理由进行了颇为详细的综述:南洋新嘉坡《叻报》载华人割辫会一事,言之甚悉,兹录其大略云:有生长叻地之华人,召集党类,议于去岁除日,各将辫发剪去,以示不服大清之意,并登西报,议论纷然。有谓辫发为不雅观者;有谓辫发久而不洗即觉臭秽难堪者;有谓辫发贻害甚大...
剃头挑子一头热 清军入关,掀起了一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风波。因为北京是国都,所以剃发之令更加严厉。清廷在北京的地安门、东四、西四和正阳门箭楼前搭建席棚,中间供奉着顺治帝下令剃头的圣旨牌,要求过路行人都要进去剃头。但是京城人口多、地面广,只有这四个地方不能使更多的汉人去理发,所以清廷训练大批的兵卒和民夫担剃头挑子走街串户做剃头营生,强制剃头。 剃头挑子一头是长方形的小柜,小柜有三层抽屉,放置剃刀、梳篦、磨刀石等剃头工具,这个小柜也充当被剃头者的坐凳;另一头是圆笼,内有炭盆水锅,用来烧热水,上面放置洗头的铜盆,有的还放一面小镜子。圆笼的一侧立一根...
中国古代使用的植物香料 人类使用香料,无论是东西方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香水(Perfume)一词在拉丁文中的本意是穿透烟雾,这种诗意般的解释除用它来去除身上的异味外,还用在神圣的仪式上。埃及历史上记载了许多使用香精和油膏的史实,不过这些香料主要是用于沐浴及沐浴后。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香水使用已日趋普遍,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奥就经常使用15种不同气味的香水和香油来洗澡,甚至还用香水来浸泡她的船帆。古埃及的国王或贵族死后,要用香料裹尸,使之永存。古埃及时期,在公共场所中不涂香水是违法的。古希腊妇女在宗教仪式上也要撒泼香水。古罗马人则喜欢把香水涂在任何地方,如马的身上...
中国古代使用的动物香料 我国是使用动物香料最早的国家之一,这是除植物香料外的另一种天然香料,曾经从波斯、大食等地进口。不过只有如麝香、龙涎香等少数几种,但香质名贵,价格昂贵,一直被人们所珍视。 我国古代动物香料的作用与用途大体跟植物香料相同,主要用于化妆美容、焚香、医药保健等。但因其价格更为昂贵,所以只有少数的王公贵族才用得起。 动物香料的使用更讲究与别的香料配合使用,据宋朝洪刍《香谱》记载,唐宋时代用麝香和檀香、丁香、乳香、苏合香等植物香料配制成含在口中的牙香、印香、刷墙用香等。 麝香 麝香来自雄麝鹿的香腺囊分泌物,别名麝脐香,又叫作遗香、脐香、心结香。 关...
中国古代的主要美容方法 肌肤的保养 肌肤的保养包括面部的化妆和染甲等。其中面部的化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胭脂花粉的使用,点唇的方法,描眉画黛,面花的使用。我国古代妇女讲究用温热之水浴身,用米汁洗发,并有在洗浴的时候用香的习惯,史籍上就有有关的记载。古代对于肤发的美容保护剂大体可分为外用和内用两种,外用的有涂敷用和洗涤剂两种,内用的有丸、散和汤,丸剂较多。各个时代的保护剂配方不一,如北魏时用牛髓或牛脂,配以温酒、丁香、藿香、青蒿等制成面脂供妇女护肤用,其作用为润肤、芳洁,对部分细菌和皮肤真菌有抵御或抑制作用。《四时纂要》中还记载了传闻中太平公主的面脂秘方:面药...
柳叶眉 妇女修眉饰黛,在我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古人对于双眉十分看重,认为它们预示人的长寿与否。不仅如此,古人还认为两眉之间是天庭,其气色决定人的贵贱荣辱和吉凶祸福。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古人早就认识到女性明眸秀眉的魅力,自然而然地着意于眉眼的修饰,制作了黛和烟墨等饰眉材料,还创制了纷繁多样的眉饰,并赋予种种形象生动的名称,柳叶眉就是其中的一种。 柳叶眉是细长眉型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兴于盛唐时期。所谓柳叶眉,又叫作柳眉,其眉头尖细,眉腰宽厚,眉梢细长状如柳叶,以秀丽见长。唐代很多诗人曾经吟咏过柳叶眉,出现了如休怜柳叶眉双翠,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首饰的佩戴 首饰起源于远古时代。首饰一词最初仅指装饰头部的物品,头即首也。后来,首饰一词成为妇女装饰物的统称。 古代妇女以佩戴各种首饰为自己的服装和美貌增色,首饰主要分簪、钏、钗、耳环、戒指等,有时也直接用花和动物的羽毛、毛皮作为装饰品。 佩戴首饰可以使妇女移步生风,战国时期宋玉的《风赋》中说:主人之女,垂珠步摇。不过一般的小家碧玉,如果没有真的首饰可戴,也可以插花,别有自然美的风姿。《杜阳杂编》中有:沧浪洲有金茎花,其花如蝶,每微风至,则摇荡如飞。妇人竞采之,以为首饰。且有语曰:不戴金茎花,不得在仙家。 首饰的佩戴是有一定的规矩的,主要是按等级...
“冠冕堂皇”和古代人的帽子 从周代开始,皇室、群臣在祭祀天地、祖先、神灵时,要穿正式的礼服,这种礼服叫作冕服。穿冕服的时候需要戴冕冠,这是帝王群臣最为贵重的礼冠,所以,后人有冠冕堂皇的形容。据传说这种冕冠在夏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称收,到周代人们开始称它为冕冠,简称冕。 冕是最为尊贵的礼冠,以冠为基础制作而成,饰以珠玉。冠与帽都戴在头上,但冠并不等于帽,其形制有很大不同:冠内有胎,是硬的固定物,主要目的在于装饰和罩髻;帽内无胎,为软形,主要目的是保暖和罩头。在中国古代,帽子只是首服的一种,不像今天我们把它视为首服的总称。 古代的首服主要有冠、弁、冕、巾、帻五大类。...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装特色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在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加之受自然地理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服装特征。同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又使各民族服饰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因此,我国的少数民族服装成为我国艺术审美文化长廊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民族的服饰往往是民族的符号之一。我国鄂温克族有一句俗语:看见头戴狍皮帽子的,手中有箭环的,都是鄂温克族人。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不少民族服饰作为族别的符号是一望而知的。束玉胸际的多褶白色长裙,短短的小灯笼袖斜襟上衣,以长长的飘带系在前胸右侧,是朝鲜族的符号;宽领、肥腰、袒右臂的长袍,是藏族...
古代为什么很流行穿“石榴裙”? 石榴与中国的服饰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因有人说石榴花像舞女的裙裾,梁元帝的《乌栖曲》中有芙蓉为带石榴裙之词,石榴裙的典故,缘此而来。 古代妇女着裙,多喜欢石榴红色,而当时染红裙的颜料,也主要是从石榴花中提取而成,因此人们也将红裙称为石榴裙。石榴裙在唐时是一种流行服饰,尤其中青年妇女,特别喜欢穿,穿着它的女子也显得格外俏丽动人。 如唐传奇中的李娃、霍小玉等,就穿这样的裙子。唐诗中亦有许多描写,如李白诗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诗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杜审言诗桃花马上石榴裙;万楚诗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武则天诗不信比来长...
手镯在古代仅仅是为了装饰吗? 手镯是古代女性最重要的腕饰,在古代有很多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 宋代的计有功所著《唐诗纪事》中有个故事,唐文宗有一天考问群臣:古诗里有轻衫衬跳脱,有谁知道跳脱是什么东西?大家都答不上来。文宗告诉他们:跳脱即今之腕钏也。 在古代先民的生活里,手镯不仅仅具有单纯的装饰功用,往往还带有神秘色彩。也正是因为手镯本身所具有的这种让人敬畏的深意,文人把这种敬意带入了文学创作。 梁代的陶弘景在《真诰》中记述了仙女萼绿华曾赠羊权金玉跳脱。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中写书生吴筠偶入仙境得遇一个紫衣仙女,两人遂相爱。临别时,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钏送给吴筠留...
古代女子从什么时候开始戴耳坠? 关于为什么戴耳坠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古代有一位姑娘害了眼病,不久双目失明了。后来,她遇到一位名医,名医认为她可以复明。在征得姑娘的同意后,名医拿起闪闪发光的银针在她两侧耳垂各刺一针后,奇迹出现了,姑娘重见光明。姑娘非常感激,于是请银匠打造一对耳环戴在耳上以示永不忘记名医之恩。当姑娘戴上银耳环后,竟然日益眉清目秀,并逢人传颂名医的声名。穿耳戴环能明目的奇迹一时传开,许多人家的姑娘和妇女们都纷纷穿耳戴环,并流传至今。 从周口店出土的中国猿人化石发现,早在五十五万年前,人类就已经开始佩戴用兽牙或者贝壳制成的耳饰。 据有关资料记载,古代把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