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是谁?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目前诸子百家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西周灭亡,促使人们更多地转向对天下兴亡的思考,打破了庶人不议的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天道,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的创立者和代表人物被合称为诸子,百家则指这些学派。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各学派的人物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四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或著书立说,人们的思想空前...
九流十家是谁?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称霸天下,便积极寻求人才,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的方法,各种思想学派就因此出现了。 这些思想家纷纷向君主提出他们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君主的采用,因此这时期的言论极为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的局面。这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 这些思想家中,比较著名及影响较大的是九流十家。九流是指: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 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 纵横...
孟子的王道与仁政矛盾吗? 春秋末期,随着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广大被剥削阶级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尤其是奴隶、农民等劳动人民,重重的政治枷锁套在他们身上,战争、压抑、管制,使得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无法喘息,这引发了广大仁人志士的深切怜悯。究竟人民与君王是怎样的一个关系,人民与君王在国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孟子继承了儒家思想,用他的王道学说回答了这一系列的问题,他的这一学说,把孔子的仁政思想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孟子继承并且发扬了孔子的社会批判思想,他对历史的看法是:一治一乱。圣王在世,天下太平,暴君在位,天下大乱。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民无所安息...
如何理解“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句话?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道理,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比如说,慢一点走,让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
大一统思想是由谁提出来的呢?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心中的理想帝王就应握有一统天下的权威,所谓礼征乐伐自天子出。儒道墨法等各派思想中都潜藏着大一统的身影。老子主张以一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大一统从此有了本体论。 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汉书王吉传》中称: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君权神授”是如何形成的? 君权神授是神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据记载,在中国,夏代奴隶主已开始假借宗教迷信进行统治。《尚书召诰》说:有夏服(受)天命。这是君权神授最早的记载。 殷商奴隶主贵族创造了一种至上神的观念,称为帝或上帝,认为它是上天和人间的最高主宰,又是商王朝的宗祖神。 因此,老百姓应该服从商王的统治。西周时用天代替了帝或上帝,周王并被赋予了天子的称呼。周代的铜器毛公鼎铭文记载丕显文武,皇天宏厌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明确地扬传君权神授的思想。 君权神授的理论在汉...
你了解什么是“格物致知”吗?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这一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中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
《道德经》讲正经八百的“道德”吗? 《道德经》一般视为古代大思想家老子的著作,学术界也认为它可能是老子及其后学集体创作的产物,又称《德道经》、《老子》、《五千言》,分上下两篇,即前三十七章的《道经》、后四十四章的《德经》。后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初年版本的帛书《老子》,却把《德经》放在了《道经》前面。 《道德经》全文尽管只有五千余字,却历来被看做是万经之王因为其包含行上宇宙论、阴谋诡诈、帝王权术、兵家诡道、养生等众多思想,结出了先秦哲学和美学上的道家(例如庄子)、汉初的黄老之术、汉末的道教(例如张陵的五斗米道,以及后来的各种道教流派)等硕果。 具体说来,《道德经》提倡...
“名不正”为什么就“言不顺”? 《论语子路》中孔子回答他的学生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意思是:名分不正,道理就讲不通;道理讲不明白,事情就办不成。 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治理国家时要做到名实相符,言行一致,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国君的要有个国君的样子,做大臣的要有个大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个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个儿子的样子)。 后来,名正言顺就泛指人的言行举止合乎道理,理直气壮或光明正大的意思。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的权臣造反时,都要挖空心思地做到师出有名,恐怕就是这个原因。例如,汉景帝时,诸侯们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七国之乱;唐朝的安禄...
何谓“三纲”?何谓“五常”? 常说天理人伦、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的是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近乎绝对的服从,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做出表率。它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极端表现即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是分别用来调整和规范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的思想,最早渊源于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此后,法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例如《韩非子》中就讲:臣事君,子事父...
“明哲保身”是保什么? 《诗经大雅民》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在古典文献中,身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但它指的不是我们这个血肉之躯的肉身。比如儒家讲的修身就不是修肉身,而是道德上的长进和养护。明代王艮在《明哲保身论》中说,修身立本也,立本安身也。可见明哲保身当中的保身其实讲的是道德上的修身。其次,生物意义上的肉身也是要为德行服务的,即肉身经过道德上的修身,就能为保国、保天下这样的宏伟目标服务了。王艮说:知保身者,则必爱身如宝。能爱身,则不敢不爱人。能爱人,则人必爱我。人爱我,则吾身保矣吾身保,然后能保天下矣知保身而不知爱人,必至于适己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