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关系发生变化 葡萄牙人在十五世纪末年发现了绕非洲经好望角的欧亚直接航路。这事在世界历史上开了一个新纪元,也就是上文所谓大变局的起始。在这事以前,中西固早已发生了关系,但以前的关系与以后的关系根本不相同。原来欧亚两洲虽境土相连,谓在乌拉山以南、里海以北,两洲之间并无自然的分界,但在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与欧洲之间,除蒙古帝国短期外,总有异族异教之人居中隔离。在这种环境之下,中西的关系不但要看双方的需要及意志如何,还要靠中欧之间的区域有适合的情形。在这个条件不能圆满的时候,中西的关系就完全断了。即在这个条件能圆满的时候,中西的关系大部分是间接的:货物的...
欧洲人的蚕食 葡萄牙的大航海家帝亚士(BartholomewDiaz,今译作迪亚士)于一四八六年,明成化二十二年,发现了好望角。十二年以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甘玛(VascodeCama,今译作达伽马)率领小舰队直抵葡人百年努力的目的地印度。在印度西边的各海口,甘玛采买了印度土产如珍珠、胡椒、细布及香料群岛所产的香料,满载而归。这一次的贸易获利六十倍。弘治十五年(1502年),甘玛又率领第二次远征队到印度。他带到东方的资本约值二百四十万法郎;归国后,带回去的东方货物变价到一千二百万。但欧亚贸易,在此以前,是由亚阿拉伯人及意大利人垄断。他们自然不甘心坐视别人攘夺他们的利源。而葡人尝...
葡萄牙设法通商 从满剌加,葡萄牙人更进而到中国东南的洋面,初次在武宗正德十一年。此举中国又如何应付呢?当时中国并不守闭关主义。在葡人未来之先,中国沿海的通商已有相当的发展。暹罗、占城、苏禄、悖泥、爪哇、真腊、锡兰山、苏门答剌(今译作苏门答腊)、榜格兰(今译作甘榜格南)等国常有船只往来中国。但同时我们没有所谓国际贸易或通商条约,因为中国的政治观念,尤其自南宋以后,总以天朝自居,一统无外,万邦来朝,根本否认有所谓国际者存在。所谓通商,就免进贡,市舶是随贡舶来的。我的朋友张君德昌直称明正德以前通商为贡舶贸易时期。凡来通商的无不尊中国为上国,而以藩属自居...
国外殖民势力更替 终明之世,葡人所以未为大患,不仅因为中国有了驭夷的秘诀。此外有别的缘故在。葡人在澳门虽受中国种种限制,但中国货物除由华商运到南洋及日本,再由荷商或英商运到欧洲外,余概须经过葡人之手始能到欧洲。这种中国与欧洲贸易的垄断每年给葡人百余万两的净利。果亚总督给葡人商船来澳门的特许状价值高达七十余万两。所以葡人自得澳门后,不但不想进取,反竭力地联络中国来避免第三者的分润。且葡萄牙的帝国政策最注重的是香料群岛及印度,并不是中国。其周内的经济政策不好,在海外所得的财富不过经葡人之手,终流到英、荷、法诸国。万历八年(1580年),其本国且为西班牙所兼并...
康熙帝的外交 十七世纪的大变动,不在传教或沿海的通商,而在全亚洲北部之更换主人翁。 俄国人于万历七年(1579年)越乌拉尔山而进西比利亚。此后勇往直前,直到太平洋滨为止。崇祯十一年(1638年),其先锋队遂在鄂霍次克(Okhotsk)海滨建设鄂霍次克城。六十年内,全亚洲北部入了俄国的版图,其面积有四百万方英里,比欧洲俄罗斯还大一倍。 中俄在黑龙江流域的战争和交涉,我已撰有专文(《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原载《清华学报》,中央日报社近有影印本)讨论此事。这里我仅须指出有关于中国国际地位者。 第一,俄国未占西比利亚以前,中西的接触仅在东南沿海一带;占领以后,中西的接触加添...
外交策略不进反退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三藩之乱平定了,台湾也收复了,从此清朝统一了中国。于是清圣祖不但下决心来解决黑龙江一带的中俄问题,且在沿海通商制度上辟了一个新局面。此前在军事时期,清廷曾禁人民下海,甚至强迫沿海居民迁居内地,以免他们接济叛逆。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圣祖下明诏开海禁。这个谕旨虽准许了国人下海,并没有明文的许外人进口,但是事实上,无论哪国人要到广州、厦门、福州、宁波来通商,中国一视同仁。所以在十七世纪末年及十八世纪来中国通商的,如奥国(双鹰国)、普鲁斯(单鹰国)、丹麦(黄旗国)、美国(花旗国)、比利时、法兰西均没有遇着葡萄牙在...
马戛尔尼来华 幸而在十八世纪与中国通商的最重要的对手是英国东印度公司,公司的政策由股东决定,股东的目的在红利。东印度公司在中国的买卖既大赚钱,其他一切也就将就过去了。又幸而在十八世纪,中国很像一个强大的帝国,而印度适于是时瓦解。英国的注视是在印度与法国的对抗。所以英国只想用外交的方法来修改中国的通商制度。 是时在广州的外商觉得他们所受的限制和压迫多半出自地方官吏,非皇帝所知道,更非皇帝所许可。倘若在地方交涉,通商的制度是不能更改的;倘若由政府派公使到北京去交涉,或有一线希望。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英国外交部遂采纳这个办法,不幸英国这次所派来的公使...
英国输入鸦片 到了道光年间,中西都有大变动,使旧的中西关系不能继续存在。 第一,英在十八世纪的下半期有所谓工业革命。在手工业时期,英国出品运至外国者不多,适宜于中国市场者更少。到了拿破仑战争以后,在海外辟市场成了英国新工业的急迫需要。 第二,自由贸易的学说随着工业革命起来了。以往各种贸易的限制和阻碍,英人视为家常便饭者,到了十九世纪,英人认为野蛮黑暗,非打倒不可,中国的通商制度亦在内。 第三,经过十八及十九世纪初年的战争,大英帝国毫无问题的是世界上最强的帝国。英人往年在广州所能忍受者现在觉得万不能忍了。并且这个帝国以印度为中心,要侵略亚洲别部,英国...
鸦片战争前后 林文忠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春天到广州。 广东的中外烟商对于朝廷及官吏的禁烟实是司空见惯,毫不在乎。他们以为文忠一定是和别的官吏一样,初到任时,摆个架子,大讲禁烟,架子摆得愈大不过表示要钱愈多。他们想拿对付别的官吏的法子来对付文忠,不幸文忠是中国官场的怪物,那就是说,他居然办事认真,说到哪里,就做到哪里。他下令要烟商完全把鸦片交出来。烟商不听令,他就撤退十三行的仆役,断绝接济,派兵封围十三行。这个办法不是文忠独创的,广东几百年来驭夷的方法就是这样。他为什么不派兵船到海上去拿烟船呢?因为他知道中国兵船的力量不够。他为什么不分好坏把外商...
“抚夷”的难题 负责办理战事善后者是伊里布及耆英。伊里布秉承琦善的衣钵,而耆英又秉承伊里布的衣钵。他们是抚夷派。他们抚夷的方法见于他们所订的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及中法《黄埔条约》。 我们战争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英国虽不反对禁烟,但反对中国再用林则徐用过如方法。这样一来,禁等于不禁,因为以中国的国力及国情,用文忠的方法尚有一线之望,不用则全无禁烟的希望。 英国战争的目的完全达到了。通商制度大加修改了。我们现在把南京、虎门、望厦及黄埔诸条约当作最早的不平等条约看,因为这些条约里有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及片面的最惠国待遇。虽然...
“剿夷”外交的代价 虽然,这解释也有困难。宣宗训令他的继任者说: 惟疆寄重在安民:民心不失,则外侮可弭。嗣后遇有民夷交涉事件,不可瞻徇迁就,有失民心总期以诚实结民情,以羁縻办夷务,方为不负委任。 这就是批评耆英的政策。而继任者是徐广缙。广缙也是佩服林文忠者之一。他继任之初,就请教文忠驭夷之法,文忠答以民心可用。其实耆英的下台及徐广缙的上台不是寻常官吏的调动,是抚夷派的下野和剿夷派的登朝执政。徐广缙秉承林文忠的衣钵,而叶名琛以后又秉承徐广缙的衣钵。可惜徐广缙是个小林则徐,而叶名琛又是个小徐广缙。英法联军祸根就种于此。 徐广缙继任一年以后,耆英两年后入城的条...
俄国侵吞国土 上文已经说过,俄国占了西比利亚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加了一路的侵略。但《尼布楚条约》终究实行了一百六十余年。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欧人自水路来者的侵略复行积极的时候,自旱路来者的侵略也积极了。剪刀在那里活动了。 俄人最初假道黑龙江出师,以防英法的侵略;次则实行占据江北。等到布置好了,然后与黑龙江将军奕䜣山开始交涉。咸丰八年(1858年),签订《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的土地划归俄国。咸丰九年(1859年),中国想否认该约。等到英法联军进了北京以后,中国不但无力取消《瑷珲条约》,反又订《北京条约》。把乌苏里江以东的土地送给俄国。我们的大东北缩小了一半...
自强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咸丰十年(1860年)的大挫折终于唤醒了一部分的中国人。在咸丰八年、九年,文宗的亲弟恭亲王奕䜣是顽固派之最顽固者。首先提议捕杀外国交涉员的就是他。文宗逃往热河的时候,派他留守北京。咸丰十年的经验给了他及他的助手文祥两个教训。他们从此知道外国的枪炮实非我们所能敌。同时他们发现外国人也讲信义:与外人订了约以后,他们果然遵约退出北京。于是奕䜣与文祥决心自强,并且知道中国还可利用外国专门人才以图自强。 适此时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诸疆吏因与太平天国战,免不了与外人发生关系。他们也得了同样的教训。 这五人的努力造成了同治中兴的局面。 他们是中国的第一...
琦善与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的终止之日,当然就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中英两国代表签订《南京条约》之日。至于起始之日为何日,则不易定。因为中英双方均未发表宣战正式公文,并且忽战忽和,或战于此处而和于彼处。此种畸形的缘由,大概有二。一则彼时中国不明国际公法及国际关系的惯例。不但不明,简直不承认有所谓国际者存在。中英的战争,在中国方面,不过是剿夷讨逆。就此一点,我们就能窥测当时国人的心理和世界知识。第二个缘由是彼时中英两国均未预抱一个必战之心。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宣宗屡次的上谕明言不可轻启边衅。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各省疆吏复议黄爵滋严禁鸦...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军事关系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虎门失守以后,钦差大臣江苏巡抚裕谦上了一封弹劾琦善的奏折。他说:乃闻琦善到粤后,遣散壮勇,不啻为渊驱鱼,以致转为该夷勾去,遂有大角、沙角之陷。裕靖节是主战派首领之一,也是疆吏中最露头角的人。他攻击琦善的意思不外林则徐督粤的时候,编收本省壮丁为团勇,琦善到粤则反林所为而遣散之。这班被撤壮丁就变为汉奸,英人反得收为己用。此说的虚实姑不讨论:倘中国人民不为中国打外国,就必反助外国打中国,民心亦可见一斑了。 靖节的奏折上了不满二月,御史骆秉章又上了一封,措辞更激烈:窃唯逆夷在粤滋扰,几及一年。前督臣琦善到粤查办...
琦善与鸦片战争的外交关系 懿律及义律率舰队抵大沽的时候,琦善以世袭一等侯、文渊阁大学士任直隶总督。他是满洲正黄旗人。嘉庆十一年(1806年),他初次就外省官职,任河南按察使,后转江宁布政使,续调任山东、两江、四川各省的督抚。道光十一年(1831年),补直隶总督。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外交全在广东。故琦善在官场的年岁虽久,但于外交是绝无经验的。 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十四,懿律等到了大沽。琦善遵旨派游击罗应鳌前往询问。罗回来报告说:英人只谓迭遭广东攻击,负屈之由,无从上达天听,恳求转奏。此种诉屈伸冤的态度是琦善对付英人的出发点,是极关紧要的。这态度当然不是英政府的态度。那...
东北一百五十年的安宁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十二月,索额图等关于《尼布楚立约》的奏报到了北京以后,康熙帝遂命议政王、贝勒、大臣集议东北边疆善后的办法。他们提议应于额尔必齐河诸地立碑以垂永久,勒满、汉字及鄂罗斯、拉丁、蒙古字于上,并于墨尔根及瑷珲设官兵驻防,这两件事都实行了。可惜界碑是由中国单独立的,不是会同俄国立的。碑文不是条约全文,是条约撮要。据俄国传教士Hyacith的实地调查,在额尔必齐河畔的碑上,匠人竟把兴安岭以北属俄国误刊为以南属俄国,俄人以为是个好预兆。并且有几个界碑实非立在边界上。1844年,俄国国立科学会(AcademyofSciences)派了一位科学家米丁多甫(A.Th.VonMi...
评《清史稿·邦交志》 *据团结出版社(民国珍本丛刊)2006年1月第1版补入。 CTJ121 中国旧有之正史皆无邦交志一门,有之自《清史稿》始,此亦时代变迁使然也。有清以前,中国唯有藩属之控制驭夷怀远诸政,无所谓邦交。春秋战国之合纵连横,不过等于西洋封建时代诸侯之争斗;虽远交近攻,聘使立盟,有似近代之国际交涉;然时代之局势与精神,实与十九世纪中外之关系迥然不同。李氏鸿章在同治初年,常以《江宁》及《天津条约》为古今之大变局一语,激时人之图自强,此可谓知时之言也。故清史尚无邦交志,则清史无从理解,即今日中国之时局亦无从探研。主持《清史稿》诸公能不为成法所束,而创邦交志一门,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