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纽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原文】
 
漉①水囊
 
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②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③以缝之,纽翠钿④以缀之。又作绿油囊⑤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注释】
 
①漉:向下渗透。
 
②苔秽腥涩:熟铜、铁极易氧化。熟铜氧化后变成苔藓一样的绿色,有毒。铁氧化后变成紫红色,有腥味、涩味。
 
③缣:用双丝织成的细绢。
 
④纽翠钿:用翠钿来装饰纽。翠钿:翠玉做成的首饰或装饰物。
 
⑤绿油囊:用绿色涂有油的绢子做成的一种可防水的袋子。
 
【翻译】
 
漉水囊,和平常用的一样,用生铜铸造框架,以免沾水后会附着铜绿和污垢,使水染上腥涩味道。因为熟铜易氧化,会生成铜绿和污垢;用铁会生成铁锈,使水变得腥涩。隐居在山林中的人,也有用竹或木制作。但竹木制品都不耐用,不便携带远行,所以用生铜做。滤水的袋子,用青篾丝编织,卷曲成圆筒形,再裁剪碧绿绢缝制,缀上翠钿作装饰。再用绿色涂有油的绢子做成一种可防水的袋子,用来存放漉水囊。漉水囊的直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延伸阅读】
 
漉水囊也称三衣六物。三衣者外衣、中衣、下衣,另加缽、坐具、漉水囊合为六物。在陆羽之前,漉水囊并非煮茶必需用具,而只用于僧人中。
 
《四分律》卷五十二云:“不应用杂虫水,听作漉水囊。”《摩诃僧祇律》卷十八云:“比丘受具足已,要当畜(蓄)漉水囊,应法澡盥。比丘行时应持漉水囊。”
 
野外水井、溪泉之中常有一些小虫,僧人在饮用之前,一定要过滤掉才行。过滤后还要仔细查看滤过的水中是否还有小虫子,有的话就要把虫子放回取水处。一般出门超过五天或行程超过二十里地,就要带上漉水囊。
 
漉水囊用过之后,要悬挂起来,一是为了晾干,二是防止被污染。在寺院里生活的人,对漉水囊的使用和存放都非常熟悉,而陆羽曾在寺院里生活了很长时间,对此自然是谙熟于心。不过陆羽对于漉水囊的保护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做一个油布袋来装盛——也许不是陆羽独创,而是他见过的行脚僧人用的方法。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