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理论

歌德有句名言:“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进入21世纪后,中华民族的舞蹈复兴运动恰似春潮带雨,继往开来,对于舞蹈理论的重视也自然提上了日程。事实上,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不仅孕育了灿烂的舞蹈文化,更在沧海桑田的江山代谢中坚守住了中华舞蹈之魂魄。虽然古人对于舞蹈的许多真知灼见散落在历史的尘埃中,但这些文字是舞蹈发展的中流砥柱。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墨守成规,而在于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舞蹈历史悠久,舞蹈理论更是博大精深。从有了舞蹈开始,中国学者和舞人,或从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或从舞蹈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写下了自己对于这门艺术的独到感悟和时代对于舞蹈的审美要求。这些文字或成完整论著,或成断简残篇,虽然限于古代科技水平,无法和诗歌、文学、戏剧、书法、绘画等领域留下的论著相比,但无疑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掀开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帷幕。伴随着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思想与学术领域出现了激烈交锋,诸子百家在舞蹈问题上各抒己见,其中尤以儒家和道家的观点最为鲜明。
 
中国古代诗乐舞不分,《乐记·乐象》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荣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诗言志,歌咏言,舞蹈则是把感情外在化,三者都是人内心的反映,乐器随之伴奏。在儒家那里,“乐”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态。孔子对于“乐”是非常看重的,他曾经听到好的“乐”而“三月不知肉味”,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
 
在孔子心目中,周代的礼乐文质彬彬,尤其是“自天子出”,是整齐合一的宇宙图式的外在反映,因此他宣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强调礼乐互为表里,“乐”是维护等级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不能乱用的,如果像《八佾》这样的天子之舞可以在家臣的屋子随便表演,那就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了。孔子对于上古舞蹈《武》和《韶》的不同评价颇能说明问题。对于《武》,孔子认为是尽美而未尽善的,原因在于《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乐舞,虽然武王从事的是正义战争,但毕竟是以下犯上,宣扬武力;而对于文舞《韶》,孔子则认为是尽善尽美的,它体现了尧舜禅让的天下为公精神。
 
舞蹈的本质是人心所感,外界事物激动了人心,于是表达出声音,有规律的声音就是乐,而演奏乐的舞蹈就是乐舞。可以说,对于舞蹈的认识,儒家一开始就坚持了反映论。另外,儒家还认为乐与政是相通的:“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孔子坚持的是一种为人生的艺术,对于音乐和舞蹈的重视,是与孔子求仁的理想分不开的,因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舞蹈就要坚持美与善、仁与乐的统一,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通过音乐和舞蹈来陶冶人的性情,规范人的行为。
 
道家崇尚无为,主张心斋坐忘,从人的解放出发,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于声色犬马的感官刺激有些反感。老子曾经告诫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甚至极端地认为礼乐出而天下分,一度对礼乐持否定态度。然而,道家哲学,尤其是庄子哲学中浓厚的艺术色彩和丰富的美学内容一直深刻启示着中国舞蹈。《庄子》中“解衣磅礴而舞”、“庖丁解牛”、“庄周梦蝶”等典故对于中国舞蹈表现手法影响很大。可以说庄子也是为人生而艺术的,只不过他主张的是素朴、纯净、静观之人生,强调人自身的虚静澄明,其实从否定的角度对乐舞提出了要求。例如,《庄子》提到的“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的姑射山神人,不正是中国舞蹈中的理想形象吗?“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神游理想,在敦煌壁画的飞天形象中,甚至在今天舞台上流动圆曲的彩绸飞舞中,不是得到了最完美的阐释吗?
 
此外,墨家认为乐舞是王公贵族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只能给广大人民带来痛苦,“上不厌其乐,下不厌其苦”,“不中万民之利”,从这个角度出发,墨家否定了乐舞本身。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周易》也对舞蹈影响很大,生生之谓易,《周易》中的运动发展观以及对立面和谐统一、阴阳合一、刚柔共济的思想,对于中国舞蹈的气势、韵律和步法都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关于舞蹈的成熟理论不多,傅毅和朱载堉的思想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东汉人傅毅博学多才,曾经做过兰台令史和郎中,他的《舞赋》既有生动的形象描绘,又有对于舞蹈的评论,颇多广为传诵的名句。例如:“其始兴也,若俯若仰,若来若往,雍容惆怅,不可为象。其少进也,若翔若行……”这几句传神地描绘了舞蹈精妙的步态,令人感慨汉代女乐舞从容不迫、雍容华贵的优雅风度。不仅如此,“若来若往”的步法对于今天的中国舞蹈和戏曲依然适用,“若翔若行”不正是跑圆场的造型吗?把《舞赋》与当代中国舞蹈,尤其是古典舞蹈相对照,会发现历史惊人地相似,这恰恰说明了中国舞蹈艺术的美学指导思想是一以贯之的,虽有历史演变和外来影响,但万变不离其宗。
 
朱载堉是明王室之后,父死后不袭爵位,以著书立说终老一生,最后成为乐律名家、数学家和舞蹈家,有《乐律全书》和《律吕正论》流传。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乐律上首创“新法密率”,也就是今天的十二平均律。在舞蹈理论上,朱载堉把舞蹈从音乐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在《乐律全书》的《律吕精义篇·论舞学不可废》中,他为舞蹈辩护,认为舞学是一种“建国之学”,不仅能“治己”,更能“事人”;还提出了舞蹈与音乐相互依存的关系。朱载堉以“转”字概括了舞蹈的精髓,“以转之一字为众妙之门”,还提到乐舞的妙处在于“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这些思想是极其精辟的。400年前,朱载堉创立了舞学,并根据史籍记载和古曲本身,做出了多部“拟古舞谱”,图文并茂,清晰准确,可谓绘制舞谱的先驱。
 
明清以后,戏曲逐渐取代了舞蹈的地位,舞蹈的表情和动作也揉入了戏曲表演中。我们常说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其实都起源于舞蹈。正是吸取了中国传统舞蹈的精美传统,戏曲才具有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中的理论、口诀甚至一些谚语,也是中国舞蹈的一笔丰厚遗产。从这些科学形象的理论中汲取营养,是这些年来舞蹈艺术的新趋势。例如,齐如山的《国剧艺术汇考》内容丰富,考据周详,不仅对于京剧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中国舞蹈的民族化也是大有裨益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