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舞蹈

大海是蓝色的,蓝色是梦幻的颜色,大海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也赐予人类艺术以灵性。中国的海岸线漫长,岛屿星罗棋布。香港、澳门和台湾的沿海居民都以渔业为传统行业,从大海取得生存发展需要的资源。然而大海也是易怒的,海风呼啸,怒涛拍岸的时候,多少无辜的渔船都一去不复返。
 
港澳台的渔民面对喜怒无常的大海,既热爱它的慷慨与辽阔,又对它的辽阔与深邃进行神思遐想,他们幻想海上有仙山,海底有龙王和龙子龙女。同时,出于对一帆风顺的向往,渔民们开始崇拜海上神灵,希望神灵保佑,免除海难,保佑人们平安。如果说黄土地的原始舞蹈祈求五谷丰登的话,那么蓝色海岸的悦神舞蹈则祈求风平浪静。中国的天人合一、观物取象的哲学思想,在港澳台的民间舞蹈中表现为虚无缥缈的人海合一,更加具有神话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港澳台的舞蹈与浙江、福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的舞蹈有历史渊源,都是来自对于海上神灵的信仰,尤其是“妈祖”女神,是上述地区共同的信仰。相传妈祖原是宋代一位林姓官员的女儿,生于福建莆田,从小聪明善良,且有灵异功能。在11岁的时候,她就能翩翩起舞,以舞蹈侍奉神灵。后来经常出海救助遇险的渔民和船商。在一次大风雨中,妈祖为了救人,被台风卷去了,但人们不认为妈祖死了,而视为神女被天界召回,升天而去了。当地人传说妈祖经常在海上出现,救助被风暴围困的渔民。为了感谢妈祖的帮助,也为了祈祷出海平安,人们纷纷建立妈祖庙宇,按时祭祀。在祭祀仪式上,开始表演各种民间舞蹈。随着宋元明清四朝皇帝纷纷对妈祖进行册封,妈祖的影响越来越大,甚至被册封为“天后”,政府也参与了这种民间祭祀活动,朝廷经常派出大臣参加祭祀,将其视为国家祭典。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于妈祖的信仰日益深化,妈祖庙也不断增多,而在祭祀活动上的舞蹈表演也更加丰富多样了。
 
在澳门的妈祖祭祀仪式上,鱼舞最为流行。这是一种起源于以鱼为图腾的原始氏族舞蹈,主要形式是手持渔具而舞。鱼舞的道具精致独特,尤其是还装备灯具,非常适合夜间表演。每逢祭祀的夜晚,但见灯影闪动,不见舞人,远远望去,恰似金色的鱼群遨游嬉戏在幽暗的大海之中。鱼舞名目颇多,很有讲究,例如春鱼交尾、夏鱼嬉戏、秋鱼觅食、冬鱼群聚等。随着灯火忽明忽暗,忽隐忽现,观众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仿佛进入了如鱼得水的境界,相忘于江湖,不知今夕何夕。鱼舞的历史悠久,流传很广,在山东也曾经出土过一块汉代画像石,上面有清晰的鱼舞形象。
 
除了信仰妈祖以外,有的地区还信仰“都天王爷”,为了祭祀心目中的神灵,他们发明了一种“跳马夫”舞蹈。每逢都天王爷的祭日,乡民们抬着神像出巡,这时参加“跳马夫”的演员就伴着神驾开始跳舞。他们手持一种长形针状物来象征“马桩”,身体上挂着马铃,扮演被都天王爷驱使的马。随着舞蹈者的行进,他们的双脚不停地跳动,马铃声呤呤作响,十分悦耳。在这种舞蹈中还常常伴随着渔民、盐民和沿海农民的一些生产生活形象,例如撒网、开船、挑担等。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舞蹈逐渐失去了宗教祭祀的味道,成为一种民间娱乐的男子舞蹈。
 
宝岛台湾,有阿里山的壮美和日月潭的秀丽,也有美妙绝伦的高山族女子舞蹈“甩发舞”。
 
高山族雅美人居住在海岛上,暖湿的海洋气候和充足的亚热带阳光,令姑娘们出落得黝黑健美。长发就是她们舞蹈的最好道具,雅美人女子白天不跳舞,而在月色如水的静夜来到海边,在布满卵石的海滩上跳舞。在开始阶段,姑娘们站成横排,散开长发,轻轻摇动身体,轻歌曼舞,充满了静谧之美;接着,她们开始了较为激烈的舞蹈,互相挽着双臂,俯身将长发甩在胸前,到了发梢触及地面后,迅速仰头将头发甩起,使它与身体有瞬间的垂直,然后甩到身后披散开来。如此重复良久,尽兴而归。
 
“甩发舞”是枯燥的海岛生活中的调味品,显示出高山族人的青春活力,那甩动的长发,颇似生命中不可熄灭的火焰。
 
近些年来,港澳台地区在保持传统舞蹈的基础上,广泛沐浴了欧风美情,芭蕾舞和现代舞都是经由它们传入中国大陆的。可以说,在新世纪,港澳台地区是中国舞蹈与世界舞蹈交流的窗口。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