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芭蕾舞
在西方,芭蕾舞被称为舞蹈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典型体现了西方人的正统精神和审美理想。西方芭蕾舞曾经形成了意大利、法国和俄国三大中心,经过几个世纪的革新,古典芭蕾舞与现代舞相结合形成了现代芭蕾舞,在保持芭蕾舞基本技术和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表现能力。
清朝裕容龄从法国学习芭蕾舞并介绍回国,从此芭蕾舞在中国开始了传播与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是外国的芭蕾舞团来中国进行演出,民国时期,苏联人在中国开办一些私立的芭蕾舞学校,在上海、天津和哈尔滨等地颇有影响,对中国芭蕾舞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芭蕾舞采取了积极吸纳和大力支持的政策,高校成立了芭蕾专业。应该说,这一时期对于中国芭蕾舞最具有影响力的是俄罗斯学派。1954年,苏联专家奥·阿·伊利娜应邀来北京开办第一期教师训练班。中国学员用半年的时间,奇迹般地完成了苏联舞蹈学校一至六年级的教学大纲,通过了严格的考试,他们成为同年创办的北京舞蹈学校芭蕾舞专科的教学骨干。可以说,伊利娜培养了第一批中国芭蕾舞教育家,为后来中国芭蕾舞专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要提到成名已久的舞蹈家戴爱莲。这位深谙中国舞蹈神韵的世界著名舞蹈家博采众长,把芭蕾舞与中国传统舞蹈相结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舞台形象。戴爱莲曾经说过:“芭蕾舞是我的工作,民族舞蹈是我的挚爱。”这也塑造了她在芭蕾舞台上的独特气质。1942年,这位舞蹈家曾经编排舞剧《空袭》来表达对战争的抗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完整上演。1950年,正值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之际,戴爱莲在芭蕾舞剧《和平鸽》中诠释了和平的真谛。
《和平鸽》是中国第一次运用芭蕾舞形式进行创作的尝试,它的上演标志着中国舞蹈史上舞剧艺术事业的正式起步。在欧阳予倩先生的指导下,吴晓邦、戴爱莲、叶浅予等艺术界人士纷纷参与其中,可谓一代拓荒创业者。《和平鸽》共分七场,演出场地上有探照灯、铁丝网、坟墓、红旗和鲜血。戴爱莲所扮演的和平鸽在天空翱翔,此时战争的枪声响起了。战争魔鬼做着发财美梦,工人们抵抗军火运输,孩子们在战争中受到了伤害,群众保护和平鸽,抗议战争。不同角色的舞蹈动作都是由中国民间舞蹈以及现代舞蹈中提炼而成的。尤其是戴爱莲所扮演的和平鸽,舞姿轻盈,造型绚丽,象征了和平的美好与清纯,赢得了当时艺术评论家的高度赞赏。
当然,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和平鸽》在艺术上也有不成熟的一面,编排比较粗糙,动作语言不够统一,结构缺乏舞剧特色。尤其是初次采用芭蕾舞的艺术形式,在当时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审美水平都不太高的情况下,不可能一下子被群众接受,出现了“大腿满台跑,工农兵受不了”这样尖酸的评价。当时的艺术家没有气馁,提出了“为工农兵受得了而奋斗”这样的口号。
时至今日,芭蕾舞这朵异域之花已经盛开在中华大地上。人们对芭蕾舞经历了从恐慌、疑惑、旁观到热爱的过程,甚至出现了“观众看芭蕾舞,票子买不着”的局面,芭蕾舞艺术在中国土地上的生根开花结果,是和介绍与并举的方针以及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结合的实践分不开的。
几十年来,世界著名芭蕾舞相继引入中国,《天鹅湖》、《海侠》、《吉赛尔》和《巴黎圣母院》等芭蕾舞精品不仅提高了观众的审美水平,而且培养了大批的观众和演员,锻炼了中国芭蕾舞演员的表演技巧。先是有苏联著名艺术家来华演出,精湛的表演使观众纷纷走入剧场。1957年,在查普林的指导下,中国首次完整上演了18世纪末多贝瓦尔的作品《无益的谨慎》,提高了中国芭蕾舞演员的水平。1958年,《天鹅湖》在古谢夫的指导下由北京舞蹈学校成功上演,天鹅的绝唱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女主角白淑湘被称为“中国的第一只白天鹅”。时至今日,《天鹅湖》依然是中国最有号召力的芭蕾舞剧目。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芭蕾舞,不仅仅局限于俄罗斯学派的影响,更是广泛吸收世界经验为我所用,上演了不同风格的西方芭蕾舞曲目。1980年,在巴黎歌剧院大师莉塞特·桑瓦尔特的指导下,中央芭蕾舞团演出了法国浪漫主义著名舞剧《希尔薇娅》。2004年,这部作品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再次上演,中法两国芭蕾舞演员共同续写了20年前的一段姻缘,更沟通和感动了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此外,《罗密欧与朱丽叶》、《睡美人》、《渔父与新娘》和《舞姬》等古典芭蕾舞名作纷纷在中国上演,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与此同时,中国选手频频参加世界芭蕾舞大赛,并屡创佳绩,世界逐渐把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曾经的芭蕾舞荒漠,如今已经满园春色。
在引进介绍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芭蕾舞剧,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现代生活、历史记忆和民间传说。其中,1964年前后问世的《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堪称艺术上的经典。
由中央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北京的《红色娘子军》是第一部成功的中国大型芭蕾舞剧,不论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它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讲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受尽折磨的海南姑娘吴琼花,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压迫逃离虎口,被红军党代表洪常青解救。在后者的帮助下,吴琼花参加了红色娘子军,历经考验和挫折,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洪常青英勇就义,吴琼花化悲痛为力量,接过红旗继任娘子军连党代表的职务,与战友们继续英勇向前进,红军主力节节胜利最终击毙了南霸天。
这是中国第一部塑造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的芭蕾舞,堪称西方芭蕾舞形式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成功结合。《红色娘子军》充满了中国民族艺术的韵味,人物设计各有特色,都有自己特定的舞姿造型,吴琼花弓步足尖的回首怒望,洪常青气贯长虹的大段独舞,都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许多舞蹈动作还节选了中国民间舞的素材,例如“五寸钢刀舞”、“万泉河水舞”等。最重要的是,该剧的舞美、灯光和服装都很有特色,例如“万泉河水舞”的一段,女战士步调一致,力度均衡,在欧美国家受到了高度赞扬,音乐创作更是堪称一流,既有野性美和地方特色,又韵味深长,富有感染力,最终成功地将二维的银幕形象升华为三维的舞剧形象。
《白毛女》于1965年由上海舞蹈学校首演,与《红色娘子军》南北呼应,讲述了喜儿在恶霸地主黄世仁的压迫下由人变成“鬼”,被八路军解救后又变成人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普通农民的苦难,故事动人且富有悬念。《白毛女》的音乐富有中国民族风格,吸收了民间舞蹈和古典舞蹈的精华,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情趣和理想,长久以来盛演不衰,成为中国芭蕾舞的一座丰碑。改革开放以来,《雷雨》、《祝福》、《家》、《林黛玉》等芭蕾舞剧也都相继上演,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随着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中国芭蕾舞走上了自己的历史道路,成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传统芭蕾舞的突破,对民间舞蹈素材的吸收,对音乐风格的创新,对戏曲武打因素的借鉴,使中国芭蕾舞具有无法替代的魅力,堪称神州盛开的异域之花。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