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曾有过自己的传说时代。这些古史时期,有的称为史诗时代,有的称做神话时代,更有的称为英雄时代。这个传说时代所包含的时间范围,历史学家各有不同的说法。南开大学著名先秦史家王玉哲先生认为:各民族远古的历史都是很渺茫的,而且都是人、神杂糅的传说。古代流传下来的这类传说,虽然杂以神话,但毕竟与单纯的神话有本质的区别。古代传说系口耳相传,时间愈久愈易失真。可是它们大都具有真实历史为之素材,并非完全向壁虚造。徐旭生先生(1888~1976)则为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研究创立了一个新的体系。他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
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九五期间,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直接参加的专家学者达到了200多人。《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已经出版,连同附录、后记在内,有118页,约10万字。这是200余位专家学者5年心血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是整个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重要时期,早在汉代就有学者对其年代学进行研讨。可是,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年代,用这样大规模的多学科结合方式来研究,则是空前的。夏...
诺贝尔奖获得者要汲取孔子的智慧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一句话在中国的学界流传已久,也颇有争议。 不过,1988年1月24日,澳大利亚的《堪培拉时报》发表了一篇发自法国巴黎的题名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要汲取孔子的智慧》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帕特里克曼海姆。该文称,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面向21世纪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探讨了21世纪科学的发展与人类面临的问题。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发表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演说。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辉煌生涯即将结束的时候...
中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 古代中国,曾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也曾为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自己杰出的贡献。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它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峰。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均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一度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中心。当时,对外交通要远远比以往发达,大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等各国之间的往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例如,唐朝和朝鲜半岛的新罗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唐朝和日本的关系更加密切,唐文化对日本影响甚大,从政治制度到生活习俗,日本都受到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唐朝和印度半岛有频繁的通使往来,玄奘西游成为...
朱舜水和日本文化 朱舜水(1600~1682),原名朱之瑜,字鲁玙,浙江余姚人,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思想家,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他寓居日本后取号舜水,意为舜水者敝邑之水名也,以示不忘故国故土之情。 朱舜水自幼天资聪颖,好学不倦。明崇祯十一年(1638),他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至礼部,又被礼部推举为开国以来第一人才。但鉴于世道日坏、国是日非,朝政紊乱,官为钱得,政以贿成,自己不能为流俗所容,决心放弃入仕晋升之路,专注于学问的研究。自崇祯末至南明永历末,曾先后多次力辞朝廷征召,拒绝任官。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城,明亡后,清兵长驱南下,朱舜水就投入反...
莱布尼茨和《易经》 莱布尼茨(GottfriedWilhelmLeibniz,1646~1716)是17、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哲学家、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一位举世罕见的科学天才。他自幼博览群书,涉猎百科,对丰富人类的科学知识宝库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一位博学的思想家,莱布尼茨对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有人把他称为一个各种理念的综合家,一个宗教思想家,也是一个喜欢并如饥似渴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由于对逻辑秩序的信仰,莱布尼茨曾致力于搜寻一种宇宙的语言,以便帮助他对全部人类知识进行有序化的探索。在这个搜寻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中国的《易经》上所记载的神奇思想。莱布尼茨所见的《易经》...
古代的占卜和相面法 古代预占吉凶的数术主要有三种:卜法、筮法、梦占。三者的地位,卜法居首,筮法次之,梦占只起到参考的作用。卜筮是占卜与占筮的合称,是中国古代流行的决疑问难、预测吉凶祸福、推知事物的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是体现人与神灵交流、人求助于天意或神灵意志的主要方式之一。《诗卫风氓》有尔卜尔筮。《毛传》有龟曰卜,蓍曰筮(龟指龟甲、蓍指蓍草)。这是从两者使用材料不同来区分的。龟和蓍都被认为是最灵验的,因而被选做卜用的材料。卜筮,通常是先卜后筮,卜不吉,再筮。除了卜筮,也通过观星相的星占和解梦、释梦的梦占来决疑问难、预测吉凶祸福、推知事物的发展趋势。...
十二生肖的排列 十二生肖的产生,有着天文学的背景。按中国传统的纪年历法,是干支纪年法。干是天干,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组成,称为十干;支是地支,由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组成,称为十二地支。将天干和地支顺序搭配,可以记年、月、日、时。十二生肖是古代术数家用十二个动物配十二地支的纪年方法,排列顺序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后人以一个人生于某年就肖某种动物,如子年生肖鼠,卯年生肖兔等,这就是所谓的十二生肖。至于十二地支为何与这十二种动物相配和按如此顺序排...
孔子和西方的重农学派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是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有着民本主义思想的传统,早在夏、商、周时期,人们对农业生产就非常重视。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富民及轻徭薄役的思想。自此以后,历代的统治者都汲取了孔子的富民思想,重视农业生产,在他们看来,农,天下之本也。 孔子的思想在传入西方后,对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在18世纪下半期以后,以魁奈和杜尔哥为代表的重农学派非常重视中华文明的代表孔子的思想,其所开创的重农学派的基本理论就是以农为本。魁奈曾指出:一切利益的本源,...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 《孙子兵法》和《战争论》是世界兵学宝库里的两朵奇葩,历来被军事理论家奉为兵家圣经,是军事理论研究和战术训练进行的不可或缺的军事著作。但是,这两本兵学圣经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争论》的作者克劳塞维茨在写作该书的时候,就受到了《孙子兵法》颇多的影响,汲取了《孙子兵法》中大量富有价值的养分。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兵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春秋末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被后人誉为兵学鼻祖。《孙子兵法》大约成书于春...
《孙子兵法》和西点军校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该书是迄今为止可以见到的最早的军事理论著作,它构筑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影响了后世兵学发展的方向。它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早在唐代,《孙子兵法》就传入日本,后又相继传入朝鲜、越南等国家,并出现了不少注疏之作。1772年,法文版《孙子兵法》在巴黎出版,开始了《孙子兵法》在西方的传播。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一书已以近30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
黑格尔眼中的中国哲学 黑格尔(1770~1831)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哲学以绝对精神为其理论核心,构成了一切社会现象的本源和基础。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和精神文化只是绝对精神自我展现、自我认识过程的一个环节。他认为,中国所在的东方是世界的开端,与此相应,中国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的直接阶段,是一种实体性精神。这种精神缺乏主体和客体的分离,缺乏内在性和主观性。在哲学上,因为精神缺乏与自身的自由联系,中国哲学处在宗教哲学的阶段。中国哲学不属于哲学史。黑格尔认为,中国哲学首先注重的是孔子的道德哲学。孔子只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智者,在他那里没有一点思...
海德格尔翻译《老子》 1946年夏季,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海德格尔与中国学者萧师毅合作将《老子》(《道德经》)译为德文。这次合作完成了《老子》中有关道的八章翻译后,由于萧师毅的退出而于当年夏季中止。 按北京大学教授张祥龙的看法,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起,海德格尔已对中国的道有了强烈的兴趣和关注。他在演讲稿或学术谈论中都引用《老子》的言论来说明自己的思想。但由于其不懂中文而只能通过德文译本来阅读老子,总有因未能登堂入室而产生的惴惴不安之感。直到20世纪50、60年代,才在他的公开出版物中讨论道并引用《老子》和《庄子》。1945年,海德格尔开始受到政治审查,此时巧遇了...
最早去西天取经的人是玄奘吗 公元627年,唐朝高僧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取经回国,为弘扬中国的佛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此而名扬华夏。玄奘其人其事,由于《西游记》的广泛流传而家喻户晓,许多人误把玄奘当做去印度取经的第一人。其实,早于玄奘法师228年前,东晋高僧法显大师就为寻求佛教戒律而西游印度,法显大师应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字记载的赴印度取经最早的人。 法显(334~420),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法显家中本有兄弟四人,但三个哥哥都夭亡,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便在他3岁时送他进佛寺度为沙弥,20岁时受大戒。史称他志行明敏,仪轨整肃,是晋代高僧。法显还是一...
成吉思汗的版图 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著名的军事统帅,蒙古汗国的建立者,忽必烈追尊其为元朝皇帝、庙号太祖。其父也速该在铁木真还是少年的时候,被塔塔儿人毒死,此后,也速该的遗孀月伦带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过着艰难的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和强壮的体魄。后来,铁木真投靠当时实际控制蒙古的札木合,随他游牧。其间开始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起了自己的斡鲁朵。1189年,他被部分奴隶主推选为蒙古部的首领。其时,蒙古部的奴隶主互相倾轧、极端腐朽。铁木真利用奴隶和自由民的力量,不断与之斗争,经过...
林则徐和“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九年(1804)中举,嘉庆十六年(1811)中进士。林则徐是近代爱国政治家、诗人,史学界称其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曾历任编修、监察御史、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等职。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生,为民众所称颂。清道光十八年(1838)底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积极开展了历史上著名的禁烟运动,收缴焚毁鸦片,积极组织海防,击退英帝国主义的武装挑衅和进攻,是当时禁烟运动和抗战派的领袖。后因投降派诬陷,于184...
魏源的《海国图志》和中国人对世界的认识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如何睁眼看世界问题上,他写出了一本名著《海国图志》。他就是爱国主义者魏源。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人。魏源21岁时,父亲魏邦鲁由地方调往京师做官,他就随父到了北京。他和林则徐、龚自珍等爱国志士交往甚密,经常议论时政。 鸦片战争爆发前,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他为了了解外国的情况,组织了一个班子翻译外国的报纸和书籍,并主持汇编《四洲志》一书,记述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和历史。后来,林则徐把《四...
中体西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他的著作《劝学篇》中提出的观点。体用是一对哲学范畴,体指事物的本性、根本,用指作用、效用。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封建制度及纲常名教为治国之本;西学为用,就是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为辅助。中体西用的观点集中概括了戊戌变法之前整整一代人对中西学关系的认识。 鸦片战争后,魏源首先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用以对抗侵略。稍后,地主阶级改革派冯桂芬运用本末范畴,论述了同一问题,他认为:如以中国之纲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岂不善之善哉?(《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按冯桂芬的想法,一方...
胡适和“全盘西化”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胡适是著名的现代学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称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胡适是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之一,他一生曾扮演过许多角色:五四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白话文运动的理论奠基者,中国现代化高等教育与高深研究的倡导者。 自五四运动以来直到逝世,胡适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的立场,关注着中国政治、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前途,致力于自由、民主、法治与科学的精神和制度的建立与落实。作为一个充分领会了西方自由主义主流的政治...
季羡林和“河东河西”说 河东河西说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在1989年的《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在该文中,季羡林认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大文化体系之间存在着相互学习的关系。从当前世界文化的总体趋势来看,西方文化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两种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就是河东河西说的由来。 在季羡林看来,文化、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不能说世界上的文化是一民族创造的,文化的产生不是一元的,不能说一个地方产生文化。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别的民族文...
“中国”名称的由来 据《辞源》:上古时代,我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我国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成为我国的专称。华夏族人居于黄河流域,称其四境各民族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黄河流域居中,故自称中国,此名所指的是地域。 中国台湾学者王尔敏在《中国名称及其近代溯源》中,对于秦汉统一之前的文献中关于中国的记载进行了考察,书中提到中国的地方有178处,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其一,表示京师的意思有9处。 其二,表示国境之内的意思有17处。 其三,表示领土概念的意思有145处。 其四,表示中等国家的意思有6处。 其五,表示中央之国的意思有1处。 王...
中国的别称 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中国之名出现很早,最初主要是指大地的中央。中国除了地理上的意义之外,还是文化发达的意义,这就是说,在古代,当我们谈论夷夏的时候,所指的是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我们以夏来指文明的发达,而以夷来指文明的落后,但随着文明的发展,那些原先属于夷的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即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所以也有人将中国称为文明国家而不同于西方的民族国家。在历史上,中国还有许多别的称呼。 赤县神州 赤县、神州之称,最早见于《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个叫作邹衍的人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张骞出使西域到过哪些国家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前114年),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 西汉时期,我国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后来发展到葱岭以西,中亚一带,甚至更远的地方,都叫西域。西汉初年,西域一带共有36国。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率领随行人员100多人出使大月氏,欲与大月氏结盟夹攻匈奴,他们越过葱岭,途中虽为匈奴扣留,时间长达10余年,但始终没有屈服,后伺机逃脱,西经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中亚西尔河流域)到达大月氏。此时,大月氏已臣服大夏,安居乐业,无意还击匈奴。张骞在大月氏留居一年多,见事不成,...
最早的遣唐使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有着友好的密切往来,而对两国的文化、经济交流做出杰出贡献的,就要首推遣唐使了。唐朝以前,日本就一直派遣使者来华,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制度,进行贸易交流。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了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遣使节。公元630年,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主要代表有大仁犬上三田和大仁药师惠日。 日本早期派遣使者到唐朝的目的有两个:一方面是派遣大量的留学生和僧人来学习大唐的经史律令和礼仪、佛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列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在隋朝的时候,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根据地是任那,但新罗的兴起,开始危及日本的利益。所以,日本...
马可·波罗和“中国趣味” 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年),意大利威尼斯人。公元1266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可罗和叔父马菲奥随出使伊儿汗国的元朝使臣来到中国进行商业活动。在元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朝见元世祖忽必烈,受到热情接待,后被充任访问罗马教皇的专使,于是返回欧洲。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年)11月,年仅17岁的马可波罗随父亲和叔父前往中国复命,沿古丝绸之路东行,经过3年半的艰苦跋涉,于1275年夏抵达元朝上都,从此侨居中国17年之久。约从1277年起,马可波罗从北京出发到中国各地游历访问。他曾到过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云南、江浙、福建,并到过西藏地区,还自称任...
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地方 郑和,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1371年出生于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原名马和,小字三宝。相传郑和的37世祖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其祖父和父亲都曾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过。出身伊斯兰教名门望族的郑和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并对西洋事物做过一些了解。郑和幼年参加明军,为燕王朱棣的近侍。《明史郑和传》中,称郑和自幼有才志、丰躯伟貌、博辩机敏、谦恭谨密、出入战阵多建奇功。为此,郑和深受朱棣的信任。1403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郑和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升他为内宫太监。 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起,郑...
开封城里的犹太人 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一批犹太移民经天竺(印度)迁徙到当时繁华的宋都东京(今开封市),他们向徽宗殷勤致意,并进贡了西洋布匹。徽宗热情相待,并给予他们归我仲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的优厚待遇。自此,这一支犹太人就定居中国,繁衍至今,史称开封城里的中国犹太人。 开封是当时中国犹太人的三大聚居地之一,是中国犹太社团的中心,犹太人在这里存留时间最长,留下的遗迹也最多。当时,在开封的犹太人有70姓,约1000人。教经胡同是开封犹太人一直居住的地方。为纪念祖先雅各,犹太人宰杀牛羊时要先挑除脚筋,所以他们聚居的地方也被叫作挑筋胡同。民国时期,地方政府以其...
圣方济各·沙勿略——最早来中国 最早来中国传教的基督徒是圣方济各沙勿略。沙勿略(1506-1552年)生于西班牙那瓦尔的沙勿略城堡。父名若翰,母名玛利亚。上有二姐二兄,他是幼子。1522年,16岁的沙勿略领受了剪发礼,成为凭柏隆纳(Pamplona)教区的初级神职人员。19岁时,他到巴黎留学,攻读古代语文拉丁文和希腊文、修辞学和诗词学。3年半后获得硕士学位,并开始教授希腊哲学。在此期间他与圣依纳爵结为好友,并深受其影响,走上了献身基督教的道路。1534年,以依纳爵为首的第一批耶稣会士献身侍主,沙勿略就是其中一位。3年后在威尼斯领受神职。 1541年,沙勿略等人受葡萄牙国王派遣,以教皇使者的身份远赴印度果阿传教...
传教的基督徒 利玛窦是第一个成功进入中国传教的西方教士。他改变以往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方式,改穿儒服,学习汉语,入乡随俗,融入中国社会,成功地打破了中西方之间的文化隔阂。加上他学识渊博,又与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著名的学者结交,与各级官吏的关系处理得也不错,使天主教被官员广泛认识。利玛窦为以后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开辟了有效的活动方式。而他的合译、翻译及其他的著作,在中国和欧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利玛窦(1552-1610年),原名MatteoRicci,生于意大利东部的马切拉塔(Macerata)城。利玛窦的父亲名叫若翰利奇,是一位医生,曾经做过市长和省...
利玛窦 自17世纪中叶起,在中国大地发生了一起由耶稣会内部的争论,后发展为修会(天主教的修士、修女组织,一般须经罗马教皇批准后成立)之间的争端,进而演变成清帝和罗马教廷之间的争执,历时100年(1643-1742年),史称礼仪之争。 明末清初,自利玛窦之后,西方的传教士们都遵从利玛窦规矩以学术作为在中国立足的方法,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新奇的工艺制品和美术作品引起清朝知识分子直至皇帝等统治阶层人物的好感,尊重并适应中国的风俗习惯,在天主教教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之间寻找共同点,以合儒和补儒的策略,达到西方教会在中国传教的目的。这种方式在明末清初得到了中国封建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