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了负数的存在,他们是怎么表示负数的?

负数是数学术语,指小于0的实数。负数的产生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在计算粮仓存米时,有时要记收进粮食量,有时要记借出粮食量;在记账时,有时盈利,有时亏损。为了记录这种具有相反意义的数,人们就引入了正负数的概念,把收进粮食或余钱记为正,把借出粮食或亏钱记为负。
 
我国古代的人们很早就意识到了负数的存在价值。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就已经提出了正负数的概念。三国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为这本书作注时,还给出了区分正负数的方法:用算筹进行运算时,往往用黑筹表示负数,用红筹表示正数;或者用斜列表示负数,用正列表示正数;再或者,用矩形表示负数,用三角形表示正数。其中,用不同颜色来区别正负数的做法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一般用红色表示负数—报纸上登载某国经济上出现“赤字”,就表明支出大于收入,国家财政亏损。
 
我国古代还有很多数学著作提到了负数和负数的运算法则,比如负负相加为负、负负相乘为正等。元代数学家朱世杰在《算术启蒙》中,不仅总结了正负数的加减法则,还提出了正负数的乘法法则。
 
印度人认识到负数的存在,比我国晚了700多年;欧洲人则比我国晚了1000多年,直到文艺复兴以后,西方数学家才开始研究负数。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