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时节的传统民俗

大寒是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民间有“过了大寒,又是一年”的说法,这个“年”指的是农历新年。因而此时的一些民间习俗都透着浓浓的“年味”。
 
祭灶
 
大寒期间,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节,又称“交年”或“小年”。旧时,每到这一天人们都要在灶屋(厨房)的锅台附近墙壁上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奶像。
 
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察每家每户平时善恶的神,每年岁末便会回到天宫中向玉皇大帝奏报民情,玉皇大帝会给各家以相应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后三样是为载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溶化,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灶神像的两侧一般都贴着对联,上面往往写着“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类的字句。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所以俗语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之说。在岁末卖年画的小摊上,也卖灶王爷的画像,以便在“接灶”仪式中张贴。画像中的灶神是一位眉清目秀的美少年,因此我国北方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以示男女授受不亲。也有的地方对灶王爷与灶王奶奶一起祭拜的,便不存在“女不祭灶”这一说法了。
 
喝鸡汤、炖蹄髈、做羹食
 
大寒节气已是农历四九前后,南京地区许多老百姓家里仍然不忘传统的“一九一只鸡”的食俗。做鸡一定要用老母鸡,或单炖,或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在寒冬季节里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汤,实在是一种享受。
 
然而南京更有特色的是腌菜头炖蹄髈,这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吃法,小雪时腌的青菜此时已是鲜香可口;蹄髈有骨有肉,有肥有瘦,肥而不腻,营养丰富。腌菜与蹄髈为伍,可谓荤素搭配,肉显其香,菜显其鲜,既有营养价值又符合科学饮食要求,且自家制作十分方便。
 
到了腊月,老南京人还喜爱做羹食吃。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各不相同,如北方的羹偏于黏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黏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南京人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取材容易,食材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用以抵御寒冷再好不过了。
 
吃糯米
 
我国南方的广大地区,有大寒吃糯米的习俗。这项习俗虽然听起来简单,却蕴含着老百姓在生活中所积累的生活经验,因为进入大寒之后,天气会非常的寒冷,糯米是热量比较高的食物,有很好的御寒作用。
 
蒸腊米
 
天津地区的人们会在腊月最寒冷的时候蒸腊米。所谓蒸腊米,就是在大寒时节,家家户户会拿出一些上等好米洗净蒸透,然后铺摊在芦席上,等米冷透后晒干,最后装进干净的瓷缸内储存,即使放上几十年也不会坏。据说夏天吃这种米可以免泻痢;而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食用蒸腊米,对脾胃大有益处。
 
辞旧迎新
 
“爆竹声声辞旧岁。”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还要为过年奔波忙碌——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过年吃食。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人们还会争相购买芝麻秸。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这个时候,马上就要迎来新年之初了,北国的松花江畔冰灯晶莹绮丽,江南大地花市万紫千红,“天府”红梅斗寒盛开。辽阔的祖国大地,处处气象更新,人们将欢庆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