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职

早在西周,教育就已经有了成型的制度。按《周礼》记载,大宰为六官之首,“教典”是他所负责的“六典”之一。大司乐负责主持宗教祭祀与国家典礼,作为国家高级的礼乐官,又兼管学校教育,他属下的乐师、师氏、保氏、大胥、小胥等,都是国学的学官。
 
到了汉武帝时代,设立了五经博士。博士也就是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博士本是对博识多能者的通称,但在汉代设立太学后,博士就转化为太学的教官,主要从事太学的教学工作了,同时也部分保存了原来作为咨询官吏的职能,参与政府的政治、学术活动。博士并不一定有很高的官职,但任职标准高、人数少,一般很受社会的尊重和朝廷的礼遇。
 
汉代太学的传统一直被各朝各代所继承发扬。
 
西晋创办了国子学,这是在太学之外另立的一所中央官学。在国子学里面有国子祭酒、博士各1人,助教15人。隋朝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1人,总管教育事业,下有属官主簿、录事各1人。隋炀帝时候改国子寺为国子监,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朝。在国子监中增加了司业1人,丞3人,有博士和助教。
 
宋代沿用唐制,太学的教职员很多。除祭酒总管各校政令外,还有司业总管课试、斥黜、教导等事务。而博士职责是分经讲授,以德行、道艺训导学者;除博士教学之外,还有学正,掌举行学规;学录,协助学正;学谕,掌以博士所授经,传谕学生;直学,掌管学生学籍等。
 
明清时期基本沿袭了宋代的分工,国子监教官各司其职。祭酒、司业掌握政令;监丞参领监务,掌管处罚档案;博士分经讲授;助教、学正、学录共同负责对学生的训导;典簿负责文书、经费;典籍管理书籍;掌馔负责伙食。
 
所有这些教职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教育时。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