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式建筑是中国建筑结构的主流

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主要由其建筑结构决定。内部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外部形式。
 
我国的古代建筑结构,自穴居和巢居发展为地面上的房屋建筑以来,逐渐创造了木构梁柱式的结构体系。因为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冬季寒冷,雨量集中在夏季,并时有暴雨,建筑遮风避雨防寒的功能比古希腊重要。石料虽有,但黄土地带的土(随后还有以土为原料的砖瓦)更易获得,因此,建筑材料沿袭了早期的半地穴式房屋而主要为土(砖瓦)与木材。由于土的承重能力差,建筑结构主要采取了梁柱式的木构形式,土墙只起屏障和隔断作用。所以虽然也同时并行着以砖石材料建造的叠涩和拱券式结构,但是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梁柱式结构以各方面的优越性,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主流,井由此而形成了它的独特艺术风格。
 
梁柱式结构,以木材为主,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在后来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又创造了“斗拱”这种独特的结构形式,成为中国古建筑结构的一种重要特征。斗拱由形状像量谷物用的斗和升子的构件以及好像弯弓一样的拱形构件所组成,所以称为斗拱。斗拱的位置在柱子与梁和其他构件的交结处,它的作用不仅有加大加长结点的接触面、增强抗剪能力的作用,而且还有装饰作用。凡是古代重要的建筑如宫殿、坛庙、寺观以及“大式”的楼台亭阁等都使用了斗拱。由于主要建筑都使用斗拱的缘故,至少在宋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了以斗拱的“材”、尺度作为“模数”,分等级大小来决定建筑物全部构件尺度的制度。在宋代《营造法式》中,对此已有了明确的规定。清朝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中也同样以“斗口”的等级尺度来决定建筑物的所有构件尺度和比例。每个时代的斗拱大小和比例都有它们的时代风格,因此斗拱的形制还是鉴别古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一般的情况,斗拱在建筑物上,由粗壮发展为纤细,由功能性发展为装饰性。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充分表达了梁柱式结构体系的特点。由于这种结构主要以柱梁承重,墙壁只作间隔之用,并不承受上部屋顶的重量,因此墙壁的位置可以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并可以随时按需要而改动。正因为墙壁不承重,墙壁上的门窗也可以按需要而开设,可大可小,可高可低,甚至可以开成空窗、敞厅或凉亭。
 
由于木材建造的梁柱式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这就使它还具有一个突出的优点即抗震性能强。它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分散到弹性很强的结点上。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因此,有许多建于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结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