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
本文所属分类:孔子思想
富于道德或才能,或指富于道德或才能的人。关于“贤”,孔子有很好的论述。
孔于提倡“见贤思齐”。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篇第四》)看见贤人,就要思考如何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觉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如此自觉、认真地进行道德修养,也一定会成为一个贤人。
孔子提倡尊重贤人。例如,“子曰:‘好贤如《缁衣》,恶恶如《巷伯》,则爵不渎而民作愿,刑不试而民咸服。’”(《礼记·缁衣篇第三十三》)孔子认为,《诗经》中的《缁衣》是一篇“好贤之诗”,希望人们尊重贤人,让贤人执掌国柄。他还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篇第三十一》)“尊贤”是为政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就是一位尊重贤人的人。例如,子贡问:“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说:“古之贤人也。”(《论语·述而篇第七》)据《论语》记载,孔子多次称颂伯夷、叔齐的德操;对同时代的贤人,如郑国的子产、齐国的晏婴、鲁国的左丘明,孔子都有称颂的言辞。
孔子认为,“贤人在下位而无辅”,则“高贵”者“贵而无位,高而无民”,处在一种危险的境地。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出发,孔子主张举贤用能。他赞美“举贤援能”的行为,他说:“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礼记·儒行篇第四十一》)他曾批评鲁国的大夫臧文仲不提拔贤人柳下惠:“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孔子认为,举用贤才是把国家治理好的一个重要方面。“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篇第十三》)孔子赞美周武王重贤任能的做法,武王重用十位贤人,从而推翻了纣的统治,建立了西周政权。
孔子“见贤思齐”的观点,仍有现实教育意义。他的“尊贤举贤”的观点,同今天所说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相近之处,也值得今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