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本文所属分类:孔子思想
表示一种合理性,或者合理的事物,合理的行为,合理的状态。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义”是表示合理性的概念,或者说是人们社会行为的最高依据。所谓“义者宜也”,就是这个意思。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篇第四》)。意即,君子对于社会上的事情,没有固定的法式,一切以是否合理为准则,合理性是一切行为的最高原则。那么,什么是合理性呢?孔子没有明确论述,不过从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关系来看,合“礼”的事情和行为都是合理的,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左传·成公二年》),表明了“礼”与“义”的紧密关联性。
孔子认为,作为理想的人格——君子的行为必须以合理性原则为最高依据,因此,君子必须对于事物的合理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篇第四》)就是这个意思。他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明确什么东西是合理的,是“义”,并努力使自身的行为符合“义”的要求。例如,子张问崇德辨惑,孔子答道:“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所谓“徙义”,就是一切以“义”为中心,惟“义”是从。因此,人们看见或遇到了合理的事情——“义”,就应勇敢地去做,这就叫见义勇为。而对于不合理、不义的事情和东西绝不能去做、去追求,不义之财绝不能要。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明了他对“义”的坚定立场和态度。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义”也表示一种合理的手段和方法,特别是指为政者的一种合理、适宜的举措。例如,孔子曾这样评价子产,说子产“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篇第五》)。这里的“义”就是表示一种合理适宜的政治措施。又如,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上好义”就是指统治者自身行为合理,作风端正,就是“其身正”,因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上),所以说,“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义”还表示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例如,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篇第六》)。意思是说,一个明智的统治者,首要的事务是引导人民走向合理的社会状态。这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就是使人民生聚繁衍,使人民生活富足,然后使人民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即:“庶之”、“富之”、“教之”(《论语·子路篇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