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本文所属分类:孔子思想
“中”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有多种意义。
一个意义是在矛盾的两方面中选取的最合理而至当不移的度,以使事物维持最佳的平衡状态。这种“尚中”的做法,作为一种道德范畴和哲学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产生了。《论语》中就记载了尧对舜的教诲:“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论语·尧曰篇第二十》)《诗经》里也赞美商汤“不竞不,不刚不柔”(《商颂·长发》),也是说他做到了“中”。音乐、五味、五彩等也“尚中”,达到了“中”即为“中和”或“和”。《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声亦如味……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乎德和。”这种尚中、执中观念,到了儒家,就被发展成了中庸思想:“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过犹不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对中国后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等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在《论语》一书里,“中”字还有如下意义:一是方位词,如“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篇第二》);二是“半”的意思,如“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篇第六》),“中道”犹言“半途”;三是表示中等,如“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同上);四是用如动词,如“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论语·乡党篇第十》),“中门”在这里即“站在门中间”的意思;另外,“中”还读去声,有时表示中肯,符合事理:“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篇第十一》);有时还表示恰恰合于某事,如:“言中伦,行中虑”(《论语·微子篇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