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原文】
 
缓①揭②帘③,勿有声。宽④转⑤弯⑥,勿触⑦棱⑧。
 
【注释】
 
①缓:本义指舒缓、宽大,后引申为迟缓、柔软等释义,这里指缓慢。
②揭:原指显露、揭发,这里指掀开、揭起。
③帘:本指布帘,也指窗帘、酒帘,此处指门帘。
④宽:原指房间宽大,后多指宽广、宽容等释义,这里表示宽松而有余地。
⑤转:本义指转运,后引申为转动、旋转,此处指的是回转。
⑥弯:原指不笔直,有曲折、停泊等词义,这里指转弯。
⑦触:本义指用角顶住物体,后引申为接触、抵触、触动等词义,这里指碰触。
⑧棱:原指物体边缘的棱角,这里指门棱。
 
【白话翻译】
 
要慢慢地掀开门帘,尽量不要弄出声响,宽松而留有余地地转弯,不要触碰到门棱。
 
【解释】
 
弟子规》对于礼仪各方面的要求阐述得很细致。它提醒我们在掀动门帘时要尽量不出声音,在转弯侧身时要尽量不磕碰。掀动门帘时弄出声响可能会打扰到门帘内的人,转弯侧身时磕碰到门框显得浮躁而不稳重。这些都是不合乎“礼”的。
 
这一准则应用在现代社会,即是要求我们脚上手上的动作不要过重,关门开门要尽量轻声,不要弄出巨大的声响给别人造成困扰。这种礼仪细节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是一个人修养高低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要时时小心注意,轻拿轻放,轻手轻脚,从小处做起,为他人着想。
 
【解读】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曾说:“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说,重大灾难往往起源于微小的祸患,过度地沉迷往往会令人智勇丧失。所以,我们要时时居安思危、谨遵礼仪,不疏忽任何细节,以防蚁穴击溃千里之堤。
 
英国的查理三世为王位争夺战厉兵秣马,在临战前,他将自己的战马交给一位马夫打理准备,这位马夫不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他见马蹄铁用完了,就东拼西凑了一些东西充当第四块马蹄铁,安在了查理三世的战马上。不巧的是,这匹战马在临战杀敌时因为没有第四块马蹄铁失去平衡,使得查理三世坠于马下,当即被对手活捉。就这样,查理三世因为一块马蹄铁丢了国,丧了命。小小的马蹄铁并不起眼,却能在某些关键时刻改写一个人的命运,这体现了注重细节的重要性。
 
三国时,诸葛亮有一次带着一队士兵返回蜀中。因为司马懿在后方穷追不舍,而自身的兵力又不足以正面决战。诸葛亮便想了一个办法,他嘱咐士兵们,每到一处歇息时,埋锅造饭都要多挖一倍的火灶,比如按照士兵的人数,只需要挖一百个火灶就能满足需要,那就挖两百个,而到了下一个歇息处,则要挖上比上一个歇息处多一倍的火灶。就这样一路递增,伪造出沿途都有增援的假象迷惑司马懿,让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不敢轻易发起进攻,为士兵返回蜀中争取时间。
 
当派出去的斥候一路回报的消息都是火灶的数量与日俱增时,司马懿犹疑了,他担心自己所带的兵力不足以抗衡,所以他最终放弃了进攻,而诸葛亮也顺利地凭借这个细节上的“造假”计谋骗了司马懿。
 
司马懿被诸葛亮在细节上设置陷阱“坑害”已经不止一次两次了,“空城计”便是其中经典的一出。当时司马懿的大军兵临城下,而诸葛亮为了让司马懿相信他已在城内做好了充分的迎敌准备,他带着两名童子抱着琴上了城门,淡定自若地端坐抚琴。司马懿看着诸葛亮不慌不忙的样子,不敢轻举妄动,最终还是撤兵了。就这样,诸葛亮不费一兵一卒就解了被围之困。
 
诸葛亮通过细节蒙骗司马懿的计谋屡试不爽,这固然有司马懿本身性格多疑的原因在,但诸葛亮能够伪造出令作战经验丰富的司马懿都上当受骗的假象,那些巧妙的细节无疑居功至伟。
 
可见,细节不仅会让一个人马失前蹄,还能让一个人所向披靡。所以,抓住事物的细节,让细节为我所用,可以避免不少因小失大的错误,也可以成就以少胜多的神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细节,不要粗疏大意,要处处留心,于细微处显礼仪。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