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计 无中生有 :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本计为《三十六计》:第二套 敌战计
【原文】
诳也,非诳也(1),实其所诳也(2)。少阴、太阴、太阳(3)。
【按语】
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4)围雍丘,张巡(5)缚蒿为人千余,披黑衣,夜缒(6)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
【注释】
(1)诳也,非诳也:诳,欺骗,迷惑。《武经三书孙子用间》即把诳事作为“虚假之事”。全句意为,虚假之事,又非虚假之事。
(2)实其所诳也:实其所诳,把真实的东西充实到假象之中。实,实在,真实。
(3)少阴、太阴、太阳:原指《周易》中的兑卦(少阴)、巽(太阴)、震卦(太阳)。这里少阴是指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太阴是指大的秘密军事行动,太阳则是指大的、公开的军事行动。全句意为:在稍微隐蔽的行动中隐藏着大的秘密行动。大的秘密行动,也许正是在非常公开的、大的行动掩护下进行。参考第一计“太阴、太阳”解。
(4)令狐潮:唐代安禄山的部将,原是雍丘(今河南杞县)县令,张巡的同学。安禄山、史思明叛乱时投降叛军,后率军围攻雍丘,被张巡打败。
(5)张巡:唐代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原为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受到群众拥戴,率军坚守雍丘,与数倍于己的叛军激战,击败令狐潮。后移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坚持数月。张巡足智多谋,善于用计,打了很多漂亮仗,后因兵尽粮绝,壮烈牺牲,人们为他建祠以表纪念。
(6)缒:用绳子系住人或物,从上往下送,为古代防守时一种出城方法。
【翻译】
用虚假情况迷惑敌人,但又不完全是虚假情况,因为在虚假情况中又有真实的行动。在稍微隐蔽的军事行动中,隐藏着大的军事行动;大的隐蔽的军事行动,又常常在非常公开的、大的军事行动中进行。
【按语译文】
把无装成有,这是欺骗。欺骗行为不能长期使用,长期使用容易被对方发觉。因此,空无不能始终空无,要使无转变为有,这就是由假转变为真,由虚转变为实。自始至终是无,那是不能打败敌人的。由无变为有,就能击败敌人。如唐朝叛将令狐潮围攻雍丘城,雍丘城守将张巡命士兵扎一千个草人,披上黑色衣服,夜里用绳子吊到城下去。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地朝草人射箭,张巡一夜之间得到几十万支箭。以后,张巡夜里再把人往城下吊,令狐潮的士兵看看好笑,以为又是草人,并不防备。于是,张巡选派五百名勇士,连夜吊下城去,攻击令狐潮的军营,烧毁营帐,把令狐潮的部队追杀到十多里之外去了。
【计名解析】
无中生有:无指的是假,是虚;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造成敌方判断失误,行动失误。
无中生有的妙处在于使对方防不胜防,关键在于掌握对方的心理。实施此计要分成三步。首先要做出假象,让对方信以为真;其次要让对方识破我方之假,掉以轻心;最后我方要变假为真,让对方仍误以为假。这样我方就能完全掌握主动权。因此此计要想成功,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对方性格越多疑、处事越是谨慎,此计就越能奏效;第二,要抓住对方受迷惑的时机,迅速变虚为实,变假为真,出其不意地发动攻击。
【计名源出】
本计计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无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揭示了万物的有与无相互依存、相互变化的规律。我国古代军事家尉缭子把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上,进一步分析虚无与实有的关系。《尉缭子战权》中说:“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安所信之?”主张以无的假象迷惑敌人,乘敌人对无习以为常之际,化无为有,化虚为实,出其不意,打击敌人。由此可见,本计的要点是:制造一种假象,有意让敌人识破,使之放松警惕,然后再化假为真,化虚为实,化无为有,等到真正攻击敌人了,让敌人仍然以为是假的,不作防备,从而为我所乘,战而胜之。
【实例解读】
伍子胥虚构“夜明珠”巧过关
春秋末年,吴越争霸。吴国首席谋臣伍子胥,原为楚国人。因为楚平王无道,杀了他的父亲伍奢和哥哥伍尚,并且悬赏捉拿他。伍子胥只能仓皇逃离楚国,想要投奔吴国。
从楚国到吴国,昭关是必经之地,盘查也最森严,关口上还挂贴着他的画像。要知道伍子胥身高一丈,腰粗十围,眉宽一尺,外貌特征非常明显,想要蒙混过关,实在很不容易。为了早日过关,伍子胥躲在朋友东皋公家里苦思计策,通宵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第二天,东皋公看到他,大吃一惊。原来不到三十的伍子胥经过一夜的煎熬,头发和胡须竟然全白了,乍一看竟像是五六十岁的老头。
伍子胥刚开始还为此痛哭流涕,但他马上意识到,这是能让自己过关的绝妙掩饰。他稍作打扮,果然顺利骗过了守将,出了昭关。但不巧的是他刚出城就遇上一位姓左名诚的小吏。左诚曾跟随伍家父子打猎,所以认识伍子胥。如今楚平王下令全国缉拿伍子胥,谁敢私放就会被满门抄斩。左诚自然不敢大意,连忙拦住伍子胥,要将他缉拿回昭关。
伍子胥为了脱身,只能骗左诚,说楚平王之所以在全国下令缉拿自己,是为了得到他伍家的“夜明珠”。可如今这颗“夜明珠”已经落入别人手里,而这人刚好出了昭关,他已将实情禀告昭关的守将,这才获准出关去寻回“夜明珠”的。
左诚将信将疑,但还是坚持要将伍子胥带回昭关再做处置。伍子胥担心事情败露,只好出言恐吓左诚。说如果左诚坚持要将自己带回去也可以,只不过到时昭关的守将问起夜明珠的事,自己就会说,夜明珠我已经找到了,但却被你吞到肚子里了,到时就看你怎么交代。伍子胥见左诚有些动摇,继续恐吓他,说就算自己难逃一死,但楚平王为了得到夜明珠,只怕你左诚也活不成。左诚傻了眼,不知如何是好。
眼见左诚中计,伍子胥趁机说:“放了我,你最多无功;不放我,你可能性命难保。为了保全你我的性命,你不妨做个顺水人情,放我一马。”
左诚无可奈何,只好放了伍子胥。
无中生有的“夜明珠”就这样成为伍子胥的救命符。
张仪诓楚助强秦
无中生有中的“无”,指的是“假”,是“虚”;“有”,指的是“真”,是“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失误,行动失误。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其中秦国兵力最强,楚国地盘最大,齐国地势最好,其余四国都不是他们的对手。秦国虽然想称霸天下,可面对已经结盟的齐楚,他们没有必胜的把握。秦国的相国张仪于是向秦王提议,先离间齐楚结盟,再各个击破。秦王觉得有理,便派张仪去做这件事。
张仪带着厚礼去拜见楚怀王,说只要楚能断绝与齐国的同盟关系,秦国就愿意把六百里商于之地送给楚国。楚怀王一听,觉得这是好事,既能扩大楚国的领地,还能削弱齐国的实力,而且还可以与秦国结盟。于是不顾大臣的反对,痛痛快快地答应了。楚怀王派逢侯丑与张仪去秦国签订条约。二人刚到咸阳,张仪便假装喝醉酒从车上摔了下去,借此回家养伤了。而逢侯丑在驿馆住了几天,一直见不到张仪,约也签不成,只得上书秦王。秦王回信说:既然跟我有约定,我当然也会遵守,只是齐楚之间的同盟关系还没断绝,我怎么能随便签约呢?
逢侯丑把秦王的话回报给了楚怀王,楚怀王果然中计,他立即派人到齐国跟齐国解除了同盟合约。就在这时,张仪的“病”也好了。他碰到逢侯丑,假装惊讶地说:“你怎么还没回去?”逢侯丑说:“我在等着跟你一起去见秦王商谈商于之地的事啊。”可张仪却说:“什么商于之地,我说的是我的六里奉邑之地,就这点小事还用去劳烦我们大王吗?”逢侯丑一听,目瞪口呆,指责张仪说话不算话,明明说的是商于六百里。可张仪却反而义正词严地指责逢侯丑:“秦国的土地都是征战所得,我们岂会随意送人?”
逢侯丑无奈之下只得回报楚怀王。楚怀王闻言大怒,发兵攻秦。可他没料到的是,齐国出于对楚国的不满转而跟秦国结盟,在秦齐两国的夹击下,楚军大败,被秦军占去了六百里汉中之地。
怀王中了张仪的无中生有之计,不但没有得到好处,反而丧失了大片国土。无中生有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一假到底,易被敌人发觉,难以制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而且必须抓住敌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也就是以出奇制胜的速度,攻击敌方,在敌人头脑还来不及清醒时,即被击溃。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