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


《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堪称我国古代谋略学的双璧,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影响极其深远。《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法著作,深刻总结了春秋时期各国交战的丰富经验,集中概括了战略战术的一般规律。而《三十六计》则堪称一部奇书,它既讲兵家韬略,又大讲诡道,三十六之数又与《易经》的原理暗合。

《孙子兵法》据说是由春秋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孙武所著,《三十六计》最早出处见之于春秋战国故事,此后历朝历代,对上述两书都有修订或记载。

《孙子兵法》充满了谋略的智慧,自其问世以来便被军事家们视为指导战争的金科玉律。《孙子兵法》不仅为军事行动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对政治、经济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

《孙子兵法》提出了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其开宗明义:用兵打仗关系着国家的生死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考察的,所以要“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孙子兵法》还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普遍军事规律。孙武在历史上第一次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战争指导规律,这是前无古人的,是《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精华。

《孙子兵法》第一次提出了威慑战略理论。孙武在《谋攻篇》中提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对“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具体实施办法又有了详尽的论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概括起来就是综合运用政治、外交、经济、武力威慑等手段,制止战争的爆发,达到最终的政治目的。从其具体的运用手段来讲,主要有“伐谋”和“伐交”两种。

《孙子兵法》反映了较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原始辩证法思想。从《孙子兵法》十三篇不难看出,孙武在论述兵法的过程中,反映出不少朴素唯物主义原始辩证法思想。他在分析研究战争、判断战争胜负的可能性时,能够从一些客观条件入手,并较充分地估计到了战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关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他对于“道”和“天”的解释是朴素唯物论的。《孙子兵法》中的“道”,不是虚无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指“令民与上同意”等的客观实际。《孙子兵法》中的“天”,不是什么神物,而是“阴阳、寒暑、时制”等自然现象。

《孙子兵法》问世后,不仅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与德国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并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兵学名著,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孙子兵法》的外传以日本为最早。据专家考证,最晚到公元6世纪初叶,《孙子兵法》可能已传入日本并为人所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孙子兵法》影响了日本军事思想并成为日本军事思想的主体结构。《孙子兵法》18世纪传入欧洲,现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不少国家以它为军事院校必读书。孙武在海外被誉为“东方兵圣”“东方兵学的鼻祖”“超越中华文化圈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少数中国伟人之一”。《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学圣典”“世界古代第一兵家名书”。

《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历代卓越的军事思想,特别是丰富多彩的军事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战策;是对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理论概括和军事谋略提纲挈领式的汇集。《三十六计》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是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三十六计》虽然是一部军事著作,但它绝不仅仅具有军事上的意义和价值,其中的谋略智能,已经超出军事本身,不只局限在战争中使用,还广泛应用于社会、商场、人生等各个层面。

法国的拿破仑将《孙子兵法》作为必备的兵书随身携带阅读,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威廉大帝悔称不早知有《孙子兵法》而战败。《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的社会影响已远远超出军事学领域,备受各国政治家、外交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甚至普通大众的青睐。它既可用于商业竞争的决策和参谋,又能为个人处世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