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显议萧望之
【原文】
弘恭、石显议置萧望之于牢狱,汉元帝知其不肯就吏,而讫可其奏。望之果自杀。帝召显等责问以议不详,皆免冠谢,乃已。王氏五侯奢僭(2),成帝内衔之,一旦赫怒,诏尚书奏诛薄昭故事(3),然特欲恐之,实无意诛也。窦宪恃宫掖声势,夺公主园,章帝切责,有孤雏腐鼠之比(4),然竟不绳其罪。三君之失政,前史固深讥之矣。司马公谓元帝始疑望之不肯就狱,恭、显以为必无忧,其欺既明,终不能治,可谓易欺而难寤也(5)。予谓师傅大臣进退罪否,人主当决之于心,何为谋及宦者!且望之先时已尝下廷尉矣,使其甘于再辱,忍耻对吏,将遂以恭、显之议为是耶?望之死与不死,不必论也。成帝委政外家(6),先汉颠覆,章帝仁柔无断,后汉遂衰,皆无足责。
【注释】
(1)恭:指弘恭,宦官。汉宣帝时为中书令,长期在内朝专政,排斥异己。显:指石显(?—前32),济南人。汉宣帝时以中书官为仆射,元帝时为中书令。结党营私,贵幸倾朝,敛财无度,为人阴险,先后谮杀萧望之、京房、贾捐之等。萧望之(?—前47):东海兰陵(今山东兰陵)人。从后苍受齐《诗》,又从夏侯胜问《礼》及《论语》。宣帝时官至谏大夫、御史大夫,左迁太子太傅。元帝即位,以师傅见重。后为弘恭、石显排挤,饮鸩自杀。
(2)王氏五侯:河平二年(前27)夏六月,汉成帝封舅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为列侯,是为“王氏五侯”。
(3)薄昭(?—前170):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汉文帝舅,封轵侯。奢靡无度,骄纵不法,后以擅杀朝廷使者,被逼令自尽。
(4)孤雏腐鼠之比:《后汉书·窦宪传》:“建初二年,女弟立为皇后……(窦宪)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直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帝大怒,召宪切责曰:‘……今贵主尚见枉夺,何况小人哉!国家弃宪如孤雏腐鼠耳!’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
(5)“司马公谓元帝始疑望之不肯就狱”几句:见《资治通鉴》卷二八“元帝初元二年”。司马公,指司马光。
(6)外家:外戚。
【翻译】
弘恭、石显商议把萧望之投入牢狱,汉元帝明知萧望之不愿接受狱吏逮捕欺凌,最终还是同意了弘恭的奏议。萧望之果然自杀。元帝召见石显等人责问奏议不周详,石显等都免冠请罪,竟然就罢了。外戚王氏五侯骄奢僭越,汉成帝内心衔恨,有一天勃然大怒,命尚书上奏诛外戚薄昭的先例,但只是想吓唬吓唬,实际上无意诛杀他们。窦宪倚仗窦皇后的威风,侵夺公主庄园,汉章帝予以痛斥,甚至把窦宪比作微不足道的孤雏腐鼠,然而最后也没有治他的罪。三位君主朝政混乱,前代史家已有深刻批评。司马温公认为汉元帝起初怀疑萧望之不肯下狱就吏,弘恭、石显认为必定没问题,二人的欺罔已经明了,最终却不能处治,元帝可谓是好欺骗而难于醒悟。我认为萧望之这样的帝师大臣任免和问罪与否,君主应当自有决断,怎么去和宦官商议呢!况且萧望之先前已曾接受过廷尉审讯,让他甘心再受屈辱,忍耻面对狱吏,这是要证明弘恭、石显的意见是对的吗?萧望之死或不死,倒是不必多说。汉成帝把朝政托付外戚,导致西汉灭亡,章帝优柔寡断,东汉日渐衰微,这些都不必辞费。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