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末年
【原文】
真宗末年属疾,每视朝不多语言,命令间或不能周审,前辈杂传记多以为权臣矫制,而非也。钱文僖在翰林(1),有天禧四年《笔录》(2),纪逐日琐细家事,及一时奏对并他所闻之语,今略载于此。
【注释】
(1)钱文僖:即钱惟演(962—1034),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入宋,累迁工部尚书、拜枢密使等职。初谥思,改谥文僖。其人博学能文,预修《册府元龟》,与杨亿等人多所唱酬,结集《西昆酬唱集》。
(2)《笔录》:此指钱惟演日记,主要记录朝政事务,是现存宋代最早的参政日记。其书不见于宋元书目著录,仅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摘引三条。下文所引与其略有出入。
【翻译】
真宗末年生病,每次视朝不多说话,所下命令有时不够周密,前辈笔记杂传里多认为是权臣假传圣旨,其实不是。钱文僖在翰林院,有天禧四年《笔录》,记录每日琐碎家事,以及奏对皇上和其他听到的话,现在大略记载于此。
寇莱公罢相之夕(1),钱公当制(2),上问:“与何官得?”钱奏云:“王钦若近出,除太子太保(3)。”上曰:“近上是甚?”云:“太子太傅。”上曰:“与太子太傅。”又云:“更与一优礼。”钱奏但请封国公而已(4)。时枢密有五员,而中书只参政李迪一人(5)。后月余,召学士杨大年(6),宣云:“冯拯与吏书(7),李迪与吏侍。”更无他言。杨奏:“若只转官,合中书命词,唯枢密使、平章事,却学士院降制。”上云:“与枢密使、平章事。”杨亦忧虑,而不复审,退而草制,以迪为吏部侍郎、集贤相(8),拯为枢密相(9)。又四日,召知制诰晏殊,殊退,乃召钱(10)。上问:“冯拯如何商量?”钱奏:“外论甚美,只为密院却有三员正使、三员副使,中书依旧一员,以此外人疑讶。”上云:“如何安排?”钱奏:“若却令拯入中书,即是彰昨来错误。但于曹利用、丁谓中选一人过中书(11),即并不妨事。”上云:“谁得?”钱奏:“丁谓是文官,合入中书。”上云:“入中书。”遂奏授同平章事。又奏兼玉清宫使(12),又奏兼昭文国史(13)。又乞加曹利用平章事。上云:“与平章事。”
【注释】
(1)寇莱公罢相: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寇准再度拜相。时皇帝患风疾,寇准请太子监国,罢黜丁谓、钱惟演,谋泄,于天禧四年六月罢相,一贬再贬,最后死于雷州(今属广东)。
(2)当制:值班起草制诰。
(3)太子太保:东宫三师之一,位在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之下。
(4)钱奏但请封国公而已: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引:“惟演请封国公,出袖中具员册以进,上于小国中指‘莱’字。”
(5)李迪(971—1047):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进士第一,官至参知政事、吏部侍郎、同平章事。
(6)杨大年:即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赐进士及第。官至翰林学士、工部侍郎。杨亿博览强记,长于典章制度,与王钦若同总领编修《册府元龟》,为诗宗尚李商隐,与钱惟演、刘筠等人递相唱和,西昆诗风盛行一时。
(7)冯拯(958—1023):孟州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同平章事。
(8)集贤相:宋神宗元丰改制之前,宰相兼集贤殿大学士者,称集贤相。
(9)枢密相:宰相兼枢密使。
(10)“召知制诰晏殊”几句:据李焘《编资治通鉴长编》天禧四年六月:“会日暮,召知制诰晏殊入禁中,示以除目,殊曰:‘臣掌外制,此非臣职也。’乃召惟演,须臾,惟演至,极论(寇)准专恣,请深责。”晏殊(991—1055),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临川区)人。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十五岁时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参知政事,拜相。平居好贤,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皆出其门。文章赡丽,尤工诗词。
(11)曹利用(?—1029):赵州宁晋(今河北宁晋)人。澶渊之盟时奉命使辽,与辽国达成和议。官至枢密使、同平章事、左右仆射。
(12)玉清宫使:宫观官名。玉清宫,即玉清昭应宫,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于京师始建,七年(1014)建成,供奉所谓“天书”、玉皇大帝以及本朝圣祖(赵氏祖先赵玄朗)、太祖、太宗神主,丁谓以宰臣兼玉清宫使。按,玉清宫之修建,役遍天下,靡费国力,挥霍无度,可以参看洪迈《容斋三笔》卷十一第6则“宫室土木”。
(13)昭文国史:唐置弘文馆,改昭文馆。宋承唐制,置昭文馆,掌藏四部图籍以及修撰校雠等事,以宰相为昭文馆大学士,或同时监修国史。
【翻译】
寇莱公相那天晚上,钱公值班起草制书,皇上问:“给寇准什么官合适?”钱回奏说:“王钦若最近罢出,授太子太保。”皇上问:“再高点是什么?”回答说:“太子太傅。”皇上说:“授太子太傅。”又说:“另给一个优待礼遇。”钱回奏只请封其国公而已。当时枢密院有五位官员,而中书只有参政李迪一人。一个多月以后,真宗召见翰林学士杨大年,下旨说:“冯拯授吏部尚书,李迪授吏部侍郎。”没有别的话。杨大年回奏说:“倘若只是转官,应该中书省拟定制书,唯有枢密使、平章事的任命,才是翰林院下达制书。”皇上说:“授枢密使、平章事。”杨大年很忧心,但不再复核,退下来草拟制书,以李迪为吏部侍郎、集贤相,冯拯为枢密相。又过了四天,召见知制诰晏殊,晏殊以非其职推辞而退下,又召钱惟演。皇上问:“冯拯应授何官?”钱奏:“舆论对冯拯的评价甚好,不过枢密院有三位正使、三位副使,中书依旧只有一人,因此外面的人怀疑惊讶。”皇上问:“怎么办呢?”钱奏:“如果再让冯拯进入中书,就是表明先前错了。只在曹利用、丁谓两人中选一人进入中书,就不碍事。”皇上问:“谁上?”钱奏:“丁谓是文官,应该进入中书。”皇上说:“入中书。”钱就奏请授其同平章事。又奏请兼玉清宫使,又奏请兼昭文馆学士兼修国史。又请求加封曹利用平章事。皇上说:“授平章事。”
案,此际大除拜,本真宗启其端,至于移改曲折,则其柄乃系词臣,可以舞文容奸,不之觉也。寇公免相四十日,周怀政之事方作(1),温公《记闻》、苏子由《龙川志》、范蜀公《东斋记事》(2),皆误以为因怀政而罢,非也。予尝以钱《录》示李焘(3),焘采取之,又误以召晏公为寇罢之夕,亦非也(4)。
【注释】
(1)周怀政之事:周怀政(?—1020)为宋真宗时宦官。真宗病,周怀政潜召杨崇勋、杨怀吉,密谋杀害丁谓等人,拥立仁宗,奉真宗为太上皇,被二杨告发,处死。
(2)温公《记闻》:指司马光《涑水记闻》。主要记叙宋太祖至神宗六朝大政旧闻。苏子由:即苏辙(1039—1112),字子由,苏轼弟。晚年谪居循州龙川(今广东龙川),撰《龙川略志》《龙川别志》,主要记叙平生经历的政治活动,以及所闻前贤及时贤轶事。范蜀公:即范镇(1009—1088),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北宋名臣,封蜀郡公,致仕家居撰《东斋记事》一书,杂记前朝旧事传闻。
(3)李焘(1115—1184):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官至礼部侍郎,以敷文阁学士致仕。李焘以名节、学术著称,循《资治通鉴》体例,纂修《续资治通鉴长编》,用时四十年,成书近千卷,今存五百二十卷,是研究宋、辽、西夏史的重要典籍。
(4)亦非也:关于召见晏殊的时间问题,洪迈没有进一步论证,其实未必“非也”。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天禧四年七月甲戌:“大中祥符末,上始得疾,是岁仲春,所苦浸剧,自疑不起,尝卧枕怀政股,与之谋,欲命太子监国。怀政实典左右春坊事,出告寇准。准遂请间建议,密令杨亿草奏。已而事泄,准罢相。”又,天禧四年六月丙申:“请太子监国,(寇)准奏也;传位太子、废皇后,周怀政谋也。准以监国奏泄罢相,以怀政谋泄远贬,二事初不同。诸书见准坐怀政出,即谓准本谋如此。其实谋出怀政,准未必知尔。”
【翻译】
案,这里的人事大变动,本是真宗开的头,至于其中的移改曲折,则权柄在词臣手中,可以舞文弄奸,难以觉察。据上所述,寇公免相四十天之后,周怀政事件才发生,司马温公《涑水记闻》、苏子由《龙川志》、范蜀公《东斋记事》,都误以为寇公因周怀政事件而罢,其实并不如此。我曾把钱的《笔录》拿给李焘看,李焘撰《长编》时采纳了,但又误以为召见晏公的时间是寇莱公罢相那天,又错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