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中元

【原文】
 
成都有《汉蜀郡太守何君造尊楗阁碑》(2),其末云:“建武中元二年六月。”按范史本纪,建武止三十一年,次年改为中元,直书为中元元年。观此所刻,乃是虽别为中元,犹冠以建武,如文、景帝中元、后元之类也。又《祭祀志》载封禅后赦天下诏(3),明言云:“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东夷倭国传》云(4):“建武中元二年,来奉贡。”援据甚明。而宋莒公作《纪年通谱》乃云(5):“纪、志所载不同,必传写脱误(6)。学者失于精审,以意删去。”殆亦不深考耳。
 
【注释】
 
(1)建武中元:汉光武帝刘秀年号(56—57),后世为行文简洁而多称“中元”。另参《容斋四笔》卷六第6则《建武中元续书》。
 
(2)蜀郡:秦灭古蜀国,置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楗(jiàn)阁:栈道,阁道。
 
(3)《祭祀志》:指《后汉书·祭祀志》。
 
(4)《东夷倭(wō)国传》:指《后汉书·东夷列传》。倭国,日本国的古称。
 
(5)宋莒(jǔ)公:即宋庠(996—1066),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状元。官至枢密使、同平章事,嘉祐三年(1058)封莒国公。与弟宋祁皆以文学名世。《纪年通谱》:共十二卷,采集史乘所录年号而成,是记载历史年代的专书,已佚。
 
(6)脱:脱漏。
 
【翻译】
 
成都有一通《汉蜀郡太守何君造尊楗阁碑》,碑文末尾写着:“建武中元二年六月。”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本纪》,建武只有三十一年,第二年改元为中元,直接写为中元元年。看这通碑刻,虽然已另是中元年号,还在前面加上建武二字,就如文帝中元、文帝后元、景帝中元、景帝后元之类。另外《后汉书·祭祀志》记载封禅以后大赦天下诏书,明确说:“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后汉书·东夷列传》说:“建武中元二年,来朝贡。”证据明确。而宋莒公著《纪年通谱》则说:“本纪、祭祀志记载不同,必是传抄脱漏。学者没有认真研究,根据己意删去建武二字。”大概也没有深入考证。
 
韩庄敏家一铜斗(1),铭云:“新始建国天凤上戊六年(2)。”又绍兴中郭金州得一钲(3),铭云:“新始建国地皇上戊二年(4)。”按,王莽始建国之后改天凤,又改地皇,兹二器各冠以始元者,自莽之制如此,亦犹其改易郡名不常,每下诏犹系其故名之类耳(5),不可用中元为比也。(6)
 
【注释】
 
(1)韩庄敏:即韩缜,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官至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以太子太保致仕。谥号庄敏。
 
(2)新:王莽所建新朝(9—25)。始建国天凤:王莽年号(14—19),后世省作“天凤”。上戊:辛德勇《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中华书局2013)下篇:“王国维谓王莽‘即位用戊辰日,又以戊子代甲子为首,故曰上戊’……除此之外,所谓‘上戊’云者,显然还寄寓有新室土德永昌不替的期望。因而,我们有理由推测,‘上戊’二字应是王莽在新历颁行之初就为它设定的名称。……将‘上戊’二字附着于年号之后用以纪年,同始建国天凤、始建国地皇这两个年号的复合形式一样,是一种逐渐演进形成的结果……其本身并不属于年号的构成要件。”
 
(3)郭金州:疑为郭浩(1087—1145),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宋高宗绍兴年间屡破金军,官至金房开达州经略安抚使兼知金州。金州,今陕西安康。钲(zhēng):铜制乐器,有长柄可执,行军时敲打。
 
(4)始建国地皇:王莽年号(20—23),后世省作“地皇”。
 
(5)每下诏犹系其故名:《汉书·王莽传》:“其后,岁复变更,一郡至五易名,而还复其故。吏民不能纪,每下诏书,辄系其故名,曰:‘制诏陈留大尹、大尉:其以益岁以南付新平。新平,故淮阳。以雍丘以东付陈定。陈定,故梁郡。……’”
 
(6)按,辛德勇《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中华书局2013)下篇第五小节起对本则所谈三个年号涉及的相关问题有深入的探讨。
 
【翻译】
 
韩庄敏家里有一铜斗,铭文写着:“新始建国天凤上戊六年。”另外绍兴年间郭金州得到一钲,铭文写着:“新始建国地皇上戊二年。”按,王莽始建国年号之后改元天凤,又改元地皇,这两件器物分别都把即位第一个年号写在前面,自王莽时代的制度就是这样,也就像他改换郡名反复无常,每次下诏还把原来的郡名写上一样,这不能用前述中元的情况来做类比。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