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 ”的原意到底是什么?

  注:“治大国,若烹小鲜”——此句出自道德经第60章。

  【楼主提问】
  
  如题。
  
  【高票回答】
  
  《道德经》传世快3000年了吧,可是对这句话就没有一个解释对的。有的解释为烹小鲜油盐酱醋要放全,有的解释为烹小鲜不能勤翻动,不然就碎了……这些解释都太可笑了。好经都被解歪了。
  
  要想正确解释这句话,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 穷苦出身、二 识字。正好这两个条件我都具备。
  
  为什么要强调穷苦出身?因为这句话就是拿穷人的生活情况作比喻的,没过过穷苦日子就不理解,就会犯“何不食肉糜”的错误。
  
  拿杜甫的一句诗“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来说,其中的“恶”字1000年来都读饿,解释为睡相不好。这样的解释能说通吗?睡相不好怎么能把被子蹬破?张飞睁眼睡觉,这是睡相不好;有人拧着身子睡觉,这也是睡相不好,可是他们睡觉时都老老实实的,没把被子蹬破啊!
  
  其实这个“恶”字应该读悟(wu),意思是讨厌,害怕睡觉。因为穷人的被子都盖多年,棉花结团,被里又脏又硬,冬天冷得像铁一样,而且穷人没有炉火烤被子,睡觉也没有睡衣,都是赤条条地钻进凉被窝,所以小孩子非常怕凉,不愿意身体和凉被子接触,会又蹬又踢,又因为多年的棉布面很不结实,像糟的一样一碰就烂,所以才会把被里蹬破。没过过穷苦日子的人能知道吗?他们能正确解释吗?
  
  同理,老子的这句话也必须过过穷苦日子才能正确解释。
  
  什么是小鲜?小鱼小虾。穷人吃不起大鱼大虾,只能拿小鱼小虾解馋。
  
  吃大鱼大虾需要去鳞去鳃去肠杂等,可是吃小鱼小虾要去吗?不需要,没有办法去,都是整烹。都连屎一起吃下去了。可是觉得恶心,不好吃吗?没觉到,只感觉到鲜美。
  
  所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就是,治理大国不要计较出现的小毛病,小缺陷。也就是大行不顾细谨的意思,也是九根指头和一根指头的意思。比方说,治理过程中有人大喊:不好啦,饿死人啦,赶快停停停。对饿死的事要处理一下,但是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对,就要继续进行下去。
  
  国家一大,什么鸟都有,七嘴八舌,百人百性,有喜欢吃咸的,有喜欢吃淡的,有喜欢吃酸的,有喜欢吃辣的,要是都照顾到,一锅饭十年都做不出来。
  
  老子主张的是无为治天下,所以他就要求统治者不要干涉骚扰老百姓,国家如果出现局部的小毛病小缺陷不要过度管制,就和今天的小政府大市场的观点差不多。这就是他认为的以道莅天下。他认为这是最美好的社会。
  
  所以下文接着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意思就是说,以道来治理天下,鬼就不能装成神来骗人(比喻坏人不能装成大善人来坑害百姓)。不是鬼不想装成神来坑害百姓,而是因为神是无为的,不坑害百姓,所以鬼就无法装成神来坑害百姓。不是神不坑害百姓,而是圣人无为,不坑害百姓,所以神就不能不无为,就不能坑害百姓。
  
  “两不相伤”不好理解,是不是有传抄错误?
  
  评论里有人说我戾气重,我戾气重吗?我一向是很温柔的。我只不过被一些高高在上的学阀气坏了。这些人知识没有多少,但是从来都不谦虚,也不调查研究,也不接受别人意见,就凭想当然研究学问,牵强附会,还垄断学术。这种人不仅现代有很多,古代也有很多。
  
  评论区还有说我要被古人打脸,哈哈,我怕被古人打脸吗?古人的品德又能怎么样?现代人不就是将来的古人吗?
  
  我们读古文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先秦及汉代的古文非常好懂,接近白话,可是越往后越难懂。为什么?就是后来的文人卖弄文采的原因。
  
  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记不清是哪本书上的了。大概说的是欧阳修见到一位史官在史书里写了这么一句:疾霆无暇掩聪。欧阳修就批评他,现成的迅雷不及掩耳多好懂,大家都懂,你为什么又造一个疾霆无暇掩聪呢,有几个人能看懂?就是这样一些文人逐渐把古文搞得晦涩难懂的。可见一些文人的知识是多么浅薄,品德是多么卑劣,为了掩盖知识的浅薄就搞一些生僻字词出来以显示自己知识渊博。可是他们的这种知识有多大意义?和回字的四种写法一样,毫无意义。这样的古人,我怕被他们打脸?


作者:郑庄公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779928/answer/20009043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