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的陵寝制度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墓包括陵墓及其附属建筑两部分,合称为陵寝。历代帝王对陵寝都十分重视,3000余年来逐渐发展出一套严格的陵寝制度。
 
夏、商时基本上比较简单,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帝王陵墓都按照家族血缘关系集中建造在一个地区。在陵墓和附属建筑的周围通常还有划定的陵区,不准外人轻易涉足。陵区面积非常大,通常少则十数里,多则百多里,里面按照严密的规划布局建造了各种建筑物。这时的陵寝一般选在离都城不远的地方。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至秦朝时有了较大的发展。秦始皇好大喜功,陵园按照都城宫殿的规划布置,规模宏大。这时的另一个新特点是在陵区附近设置城邑,并以陵号来命名。同时,秦朝延续了建造用于祭祀的建筑的做法。秦始皇生前就在渭水南面为自己建立了宗庙,设立了神主,并且在陵侧建立寝宫,摆设衣冠用具以便就近接受日常祭祀。秦朝的陵寝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历代帝王陵寝制度的基础,影响深远。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陵园里只有一个重城,陵墓在陵园的中央,坐西朝东。陪葬墓区也在陵墓前方。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汉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汉景帝的时候,在汉文帝霸陵旁也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可以“凿山为陵”。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陵墓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西汉时期从汉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
 
唐代建都西安,地势依山背原,“凿山为陵”特别盛行。皇陵最特出的特点是气势恢弘。另外,陵区内有很多殿宇楼阁组成的地面建筑;功臣陪葬,皇亲从葬;有大量威武雄壮、富有时代感的陵墓石刻。陵园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布局分上宫和下宫,分别为上陵谒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场所。和前朝不同,唐代后妃自唐高祖李渊时期开始,附葬帝陵不单独起陵。
 
宋代的陵寝制度大体上沿袭了唐代初期的制度,只是改变了汉唐预先营建寿陵的制度。北宋的陵寝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须在7个月内完成。由于这个原因,宋代的陵园规模不如唐代。另一个不同是,宋代恢复了汉代后妃单独起陵的规制,后妃单独起陵园于帝陵的西南隅。后陵建筑与帝陵相同,但规模较小,除宋太祖庄怀皇后潘氏有陵号“保泰”外,其他后陵都没有陵号。
 
明朝朱元璋恢复了预造寿陵的制度,并且对汉唐两宋时期的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这些改革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陵墓形制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以适应南方多雨的地理气候,便于雨水下流不致浸润墓穴。所以,这一时期非常讲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措施,墓中的尸体一般都保存较好。其次,陵园建筑取消了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展了谒拜祭奠的上宫建筑,相应地取消了陵寝中留居宫女以侍奉亡灵起居的制度。明代对陵寝的保护,比以前更加严密和制度化。比如,图谋要毁山陵的,以“大逆”罪论,不分主谋从谋一律凌迟处死;偷盗大祀神祇中御用的祭器、帷帐等东西一律斩首;山陵内盗砍树木的斩首,家属发配边军。另外,明代专门设有神宫临军,专门掌管陵寝保卫。还设有一卫驻兵屯军保卫陵寝外部。真可谓壁垒森严。
 
清朝除了在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外,陵寝制度基本上沿袭明代。陵园的布局与明代相比也发展到更成熟的阶段。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都由石像生、大碑楼、大小石桥、龙凤门、小碑亭、神厨库、东西朝房、隆恩门、东西配殿、隆恩殿、琉璃门等大小建筑组成。每座帝陵附近一般都附有皇后和嫔妃的园寝。清东陵和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墓群。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