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

核心内容:中国的食礼
主要食礼:汉族食礼、少数民族食礼、宫廷食礼、祭神祭祖食礼、社交游乐食礼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民以食为天”的饮食大事自然与礼仪密切相关。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五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上自皇室,下至家庭一直恪守不移的饮食礼仪。这些礼仪无一不是深刻了我们的思想,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还会影响我们的未来。
 
古人为什么将食礼看得如此重要呢?《周礼·天官·大宗伯》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曲礼上》则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正因为礼可以确定人际关系,分辨道理的是非,陶冶人的品德,养成良好行为。而“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所以饮食之礼乃重中之重。对儒家经典三礼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食礼可是说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饮宴活动几乎贯穿于所有的礼仪活动。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中国的食礼涵盖面很广,可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按民族划分,有汉族食礼和少数民族食礼;按阶层划分,有宫廷皇家食礼、官府缙绅食礼、军营将士食礼、学院士子食礼、市场商贾食礼、行帮工匠食礼、城镇居民食礼和乡村农夫食礼;按地域划分,有东北地区食礼、华北地区食礼、西北地区食礼、华东地区食礼、中南地区食礼和西南地区食礼;按用途划分,有祭神祀祖食礼、重教尊师食礼、敬贤养老食礼、生寿婚丧食礼、贺年馈节食礼、接风饯行食礼、诗文欢会食礼、社交游乐食礼、百业帮会食礼和民间应酬食礼等等。总之,食礼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彩,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与之发生广泛的联系,无不倚靠它进行社会交际。
 
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宴饮之礼、待客之礼与进食之礼。
 
作为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宾客到时,互致问候,引入客厅小坐,敬以茶水或点心。《清稗类钞·宴会》云:“(客来)即就座,先以茶点及水旱烟敬茶,俟筵席陈设,主人乃肃客一一入席。”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相谢。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男女同席时,则先女宾后男宾。酒要斟至八分满为宜。上菜时要先上冷菜后上热菜。上全鸡、全鸭、全鱼等大菜时,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宴饮结束,主人要将客人让入客厅小坐,上茶、交谈、辞别。这种传统宴饮礼仪如今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得很完整。
 
待客的礼仪,《周礼》、《仪礼》与《礼记》这儒家经典“三礼”中已经记载得非常详细。
 
凡是陈设便餐,带骨的菜肴放在左边,切的纯肉放在右边;干的食品菜肴靠着人的左手方,羹汤放在靠右手方;细切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处;葱等伴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仆从摆放酒壶酒樽,要将壶嘴面向贵客;端菜上席时,不能面向客人和菜肴大口喘气,如果此时客人正巧有问话,必须将脸侧向一边,避免呼气和唾沫溅到盘中或客人脸上。主人要做引导,要做陪伴,主客必须共餐。尤其是有长者在席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长者可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长者如有酒食赐与少者和僮仆等低贱者,他们不必辞,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凡是熟食制品,侍食者都得先尝一尝。如果是水果之类,则必让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抢先。
 
食礼为先,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进食之礼在先秦时已有了非常严格的要求。进食时少者、位卑者一般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而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更有“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口它食”、“毋啮骨”、“毋投与狗骨”、“毋扬饭”、“毋刺齿”、“当食不叹”等许多饮食礼仪。这些进食之礼曾作为许多家庭的家训,代代相传。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