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文化
核心内容:中国的饺子文化
相关节日:春节、冬至
饺子是深受中国人喜爱的一种面食,也是中国的特色元素符号之一。关于饺子的起源,历来都是说法不一。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饺子起源于唐代。据说唐太宗喜欢吃丸子,但又怕油腻,所以就让厨师在肉中加菜,制作清淡一些的丸子。厨师照做了,可是加了菜的丸子不能成型,于是厨师就想了个办法,将丸子用面皮包住水煮,结果唐太宗非常喜欢,连称好吃,从此后饺子就流传开来了。当然,那个时候的饺子还不叫饺子,而是叫牢丸。
在各种面食之中,饺子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这一点从人们的节日饮食中就可以得到证明。俗话说得好:“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围锅转。”春节是中国人最看重的节日,而饺子就是春节食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除夕晚上的饺子是一定要吃的;初一早上的饺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初三要吃合子,而合子也是饺子的一种;初五还要吃饺子,初五被称为破五,在这天吃饺子有捏破之意。
饺子成为中国人的节日食品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其本身就有着吉祥的寓意,符合春节的节日气氛。最常见的饺子形如元宝,过年食用有财源广进之意,符合人们的祈富心理。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也有一种祥和、喜庆的过年气氛,而且还可以增添浓浓的亲情。品尝饺子并不仅仅是在品尝饺子本身的味道,更多的是在品尝亲情,享受团圆。所以说,饺子不止是一种食品,还有着更丰富的内涵。
春节吃饺子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新规定,而是从古代承袭下来的。饺子成为春节的当家食品究竟源起何时,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但在明代的《明宫史》中,就已经记载了除夕吃饺子的情景。“五更起……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这里的扁食即是指饺子。直到现在,有些人家在过年包饺子的时候也仍然会包进去一两枚洗干净的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在新的一年里会财运亨通。此外,也有人在饺子里面包入花生、红枣、糖块等,预示长寿、红火和甜蜜。
由于饺子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春节吃饺子的时候,也有很多讲究。首先,馅要清素,预示新的一年顺顺利利,素素静静;其次,家里能干活的人必须全部动手,寓意亲和人气旺;再次,煮饺子的时候必须用秸秆,寓意生活节节高;此外,吃前要先放炮,意为驱邪除恶,吃的时候必须按辈分高低依次进食,辈分高的先吃,小孩不能上桌,而且一定要吃双数才吉利,不能吃单数。当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严格遵守这些规矩,毕竟时代已经变了,传统的规矩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有所改变。
除了春节之外,中国还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俗话说得好:“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俗语呢?难道冬至吃了饺子就不会冻耳朵了吗?这样的说法当然是不可信的,不过关于冬至吃饺子,倒是有一段传说。据说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见到白河两岸的人民饥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的耳朵都冻得僵硬溃烂,很是不忍。于是,他让弟子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同煮,然后切碎,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饺饵”接着煮,便成了“祛寒饺饵汤”。众人吃后两耳发热,寒气全消,冻耳很快就好了。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就在每年的冬至都包饺饵。
饺饵就是饺子。饺子在历史上有很多名称,如饺饵、牢丸、粉角、角子等,今天之所以叫饺子应该是讹读的结果。除了节日,在很多重要的场合,饺子也是必不可少的食品。比如说在人们庆祝丰收的时候,都要吃饺子。吉林长白山的猎民在猎得野猪的时候,也会围着篝火包野味饺子。此外,每当家中有人要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会包饺子为他饯行,预示出走的人在外面可以赚更多的钱财,所以民间也有“送行饺子接风面”的说法。
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馅料,包自己喜欢吃的饺子。事实上,各地的饺子在口味上确实有很大的差别,这当是饺子“入乡随俗”的结果。无论走在哪一座城市的街头,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饺子馆,但在众多饺子馆中,当属老边饺子馆和白记饺子馆历史最久。老边饺子馆始创于清道光年间,以创始人姓边,因此取名老边饺子馆,其以海参、干贝和虾仁做的三鲜水饺,受到了中外食客的一致好评。白记饺子馆始创于光绪年间,其制作的铃铛饺,肉馅抱团,用筷子夹起来会通通作响,令人拍手叫绝。
在西安,有一家集古今包饺子技艺之大成的饺子馆,蜚声海内外。这家饺子馆以鸡、鸭、鱼、肉、猴头蘑、海参、鱼翅等为馅料,可做出酸、甜、麻、辣、咸五种口味的饺子。厨师们还将108种饺子分别编成百花宴、牡丹宴、龙凤宴和宫廷宴四种宴席,深受海内外食客的欢迎。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