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菜
核心内容:闽菜的发展及特色
代表名菜:佛跳墙、梅菜扣肉
福建菜又称闽菜,醇和、鲜嫩、稳重、含蓄,既有一汤十变的意境,又有南海怡人的风韵。
福建古为百越文身之地,异域殊风,饮食与内地向来有很大的区别。福建地处沿海,岛屿星罗棋布,盛产海鲜,所以鱼、虾、螺、蚌等海鲜历来都是福建人的最爱。古籍《闽小记》中所记福建特产有鲟鱼、墨鱼、蛤、蚌、燕窝、土笋等,《福建通志》也记有“两信潮生海接天,鱼虾入市不论钱”的诗句。勤劳勇敢的福建人民用这些物产烹制珍馐佳肴,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闽菜。
闽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秦时,秦始皇设郡,福建开始有“闽”的称谓。闽菜就是在古代闽越少数民族饮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不安,大量汉人迁徙到福建,北方人带来的中原饮食化对福建的饮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宋以来,泉州、福州、厦门先后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京、广、苏、杭等地的烹饪技术也相继来到了福建。闽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各路菜肴的精华,改掉粗糙、油腻的习俗,逐渐朝着精细、清淡、雅致的特点演变,“嗜欲饮食,别是一方”。此时,闽菜已经形成并且越来越成熟了。明清之时,闽菜日趋完善,菜品已经相当精致和丰富。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之时,福州、厦门等地的闽菜已经形成了新的饮食风尚,日益讲求精美,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老字号名店涌现出来,技艺之高,声誉之隆,行业之盛,前所未有。佛跳墙、鸡茸金丝笋、爆脆蜇皮等闽菜佳肴,使闽菜的声威大振。
福建菜拥有福州、闽南、闽西三种不同的地方风味。其中,福州菜是闽菜的主流,除盛行于福州外,在闽东、闽中、闽北一带也广泛流传。闽菜除了这三大派系之外,厦门南普陀寺、福州鼓山涌泉寺和泉州开元寺的素菜也别具特色。
闽菜最大的特色就在于汤菜的制作。所谓汤菜,就是富于汤汁的菜肴,而并非菜汤。闽菜的汤菜十分考究,变化无穷,素有“一汤十变”的美誉。闽菜的汤菜最能体现菜肴本质和原味,这也是闽菜的精髓所在。佛跳墙为闽菜的“首席”代表,是一道集山珍海味大全的著名汤菜,有“国菜至尊,闽菜之首”的美誉。此菜用剌参、广肚、鱼翅、鲍鱼、珧柱、鸽蛋、蹄筋、鸡、鸭等20多种名贵原料,加骨汤、绍酒、白萝卜球等,以荷叶密封于酒坛中,用文火煨制而成。这款佛跳墙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了,关于其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清时有一群骚人墨客到福州郊外春游野餐,他们把各自带来的不同山珍海味20余种都放在一个酒坛里,在吟诗之时慢慢地煨着。酒坛中的菜熟了以后,奇香无比,香味飘到附近的一个寺庙,引诱得一群和尚跨墙而来,想一尝异味。其中一个秀才见状,不禁赋诗曰:“启坛菜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佛跳墙由此得名。如今佛跳墙已随福建华侨扬名海外。
闽菜的调味别具一格,偏于甜、酸、淡。这一风格也与烹调原料多取自山珍海味有关。闽菜还善用红糟、虾油、沙茶、辣椒酱、芥末、橘汁,以及姜、蒜等佐料调味,风格独特。其中,光是红糟的妙用就有炝糟、拉糟、煎糟、灶糟、醉糟等10多种。这些奇特而味美的调味,可以防腐、去腥、增香、调色、醒脾、开胃,是颇受中外食客欢迎的独特风味。
闽菜的器皿也别具一格,多采用小巧玲珑、古朴大方、大小不一的盖碗,处处体现着雅致、轻便、秀丽的风格。
福建还有品类众多的地方风味小吃,均取材于沿海浅滩的各式海产珍品,配以特色调味而成,堪称美味。如福州的“鱼丸”,厦门的“土笋冻”,漳州的“五香卷”,泉州的“油红鲟”,三明的“芝麻咸饼”、“蛋菇”,南平的“文公菜”、“建瓯板鸭”,龙岩的“客家捆饭”、“芋子包”,宁德的“鸳鸯面”、“剑蛏”以及莆田的“醉螃蟹”等,多姿多彩,韵味无穷。
文学家郁达夫系浙江富阳人,但却钟情于福建美食。他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毫无掩饰地对福建菜夸赞道:“山珍海味,一例的都赋为泥沙……一年四季,笋类菜类,常是不断;野菜的味道,吃起来又比别处的来得鲜甜,……作料采自本地,烹制学自外方。五味调和,百珍并列,于是乎闽菜之名,就宣传在饕餮家的口上了。”郁达夫尤其喜欢福建长乐的蚌肉,“色白而腴,味脆而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无怪乎他会不顾学者风范,“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郁达夫还很爱吃牡蛎,这些“特别的肥嫩清洁”的牡蛎,“价钱的廉,味道的鲜,比起东坡在岭南所贪食的蚝,当然只会得超过”。郁达夫对福建小吃也是津津乐道,对肉蒸、鸭面、水饺子、牛肉、巾沙鱼等地道的福建小吃爱不释口,念念不忘。他说这些小吃“亦佳且廉”,各有长处,食来“倒也别有风味”。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