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狮舞
舞狮和舞龙盛行于中国民间,南北各省都有,为源远流长的群众性风俗舞蹈。每逢新年或者迎神赛会,那威武的狮子或龙就会出场。中国各地民俗不同,有的地方喜欢舞狮,有的地方偏爱舞龙,也有的是两者兼舞。狮子产于南美和非洲,并非中国原有,由此我们不难猜测,舞龙的历史要早于舞狮。
宋代词人辛弃疾有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首词描绘了元宵佳节张灯结彩的情景,在五光十色的灯火表演中,舞龙具有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是农耕信仰中特有的神物。在传说中,龙集百兽特征于一身,神通广大,腾云驾雾。舞龙传统和祈求降雨有关。在人们的心目中,舞龙可以消灾祛邪,春节舞龙可以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遇到大旱天气,舞龙还可以感动上苍,降下甘霖。在汉代的百戏中已经有了“鱼龙曼衍之戏”。渐渐地,龙从原始的图腾崇拜演化为帝王的象征,皇帝自称“真龙天子”。作为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今天的龙已经是中国腾飞的象征,龙舞也具有了更深层的含义,成为炎黄子孙表达豪情壮志的舞蹈形式。今天,无论神州大地还是异域他乡,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都会出现舞龙的队伍,神采飞扬、大气磅礴的东方巨龙象征着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营造出崇高的艺术氛围,不禁令每个炎黄子孙产生由衷的认同感。
龙舞可以分为布龙、火龙和草龙,在造型和表演方法上颇多差异。布龙龙身分段,都用布相连,表演人数根据龙形长短而定。舞布龙往往运用“二龙戏珠”的手法:持“宝珠”者引导布龙。在“宝珠”的指引下,龙闪转腾挪,起伏跌宕,仿佛在海面上翻云覆雨,气象万千。火龙则把动作与声音结合起来,在每一节道具里燃烛,在夜间表演颇为壮丽,火龙穿梭在夜幕中,同时燃放烟花爆竹助兴,于是火红的龙身喷射着耀眼的火花,夹杂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喜气洋洋。草龙与火龙基本相似,用稻草和青藤扎成,但草龙的独特之处在于上面插满了线香,因此称为“香火龙”。这线香不仅仅是装饰,而有着防虫灾的功用:仲夏之夜,舞动草龙,线香如流星闪耀,这时往往引来飞虫追逐,舞龙完毕就迅速把草龙插在水塘里,淹死上面的飞虫。舞草龙在娱乐的同时,也发挥了防虫灾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南北朝之后,狮子舞从西域传入中原,逐渐成为民间普遍流行的风俗舞蹈。《新唐书·音乐志》中已经提到了“五方狮子舞”,每座狮子要高丈余,分别饰以东西南北中的五方颜色;每座狮子由12个人组成,手拿红拂尘,头戴红巾,被称为狮子郎。白居易的诗中也提到了狮子舞,狮子的头是用木头做成,尾巴则用丝编织而成,眼睛镀金,牙齿贴银,在头戴假面的胡人舞弄下摇头摆尾,仿佛流沙西来。据说,当时的这头狮子就是由安西都护进贡而来的。杜佑的《通典》中则提到,在宫廷中伴随着《太平乐》的歌唱,140多人随着狮子的驯狎动作歌舞,可见当时狮子舞的盛况是空前的。
也有人认为,狮子舞是华夏民族自创的艺术,《宋书》记载了刘宋时期的大将宗悫在军中创造狮子舞的故事。狮子舞先流行于军中,继而传播到民众中去,并得到了人们喜爱。看来,狮子舞和军队有着不解之缘,在唐代的军营中非常流行狮子舞,镇守边关的将领多用狮子舞来演练军容,鼓舞士气。但是民间对于“狮子郎”有诸多称谓,例如“胡人”、“达摩”等,都表明了狮子舞是西传的产物,或许它在传入中原后被汉人改进,继而自编自演,终于成为具有中国气派的一门艺术。
经过历史演变,中国各地的舞狮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浓重的地方风味,尤其是南北舞狮的差异很大。但是无论哪个地方,狮子舞一般都是由两人穿上狮子“形套”扮演一狮,分别舞动狮头和狮身的。擎狮头的人双足作为狮子前肢;舞狮尾的人双足作为狮子后肢。狮头很重,有三四十公斤,因此两个演员不仅需要强健的体格,更需要娴熟的技巧和默契的配合,才能把狮子演得惟妙惟肖。舞狮离不开手拿绣球的“狮子郎”,它用彩球引逗狮子跳跃,在有些地方狮子郎要头戴面具,例如四川和湖南的罗汉戏狮,山西的笑和尚耍狮,广东的“达摩”甚至手里拿着拂尘或蒲扇代替彩球。狮子郎的装束和面具一开始具有西域痕迹,但是,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吸收改造了狮舞,使之符合民间审美习惯,例如河北保定的舞狮,狮子郎摘下面具,改为传统北方农民装束,反而颇为自然。狮子郎摘下面具后更具有真切的生命感,不再用夸张的形象,而是告诉观众,驯服猛兽的是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
狮舞体现了人类对于狮子形象的认识,这期间颇多想象和夸张的部分,凶恶的猛兽来到人群中间,与民同乐,其乐融融,这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对大自然的乐观精神。有时人们希望看到狮子可爱温顺的一面,于是便有文狮表演;有时人们需要狮子咆哮威武,于是便有武狮出场。一文一武之间,人与狮子相得益彰。
文狮注重静态的形象刻画,因此演员动作多缓慢而有节奏,表现狮子搔痒、舔毛、打瞌睡和打滚的动作,刻画出温顺驯化的狮子形象。武狮则集中表现狮子的矫健动作和威武神态,其间往往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难度动作,例如爬高桌、走梅花桩等,与之相比,文狮的腾跃、翻滚可谓小巫见大巫了。据说,四川的“高台狮子”,可以在13张叠起来的高桌之上表演高难度动作,广东的狮子舞还有“采青”的表演,观众把大家凑的钱用红封包装起来,连同一棵青菜用竹竿挂到三层楼甚至四层楼那么高,玩狮子的伙伴就用叠罗汉的方法搭成人梯,让狮子一步一步爬上去,最后玩狮子头的那个人爬到最高处,狮子张开口,咬住封包的青菜,这时地下锣鼓齐鸣,欢呼声和鞭炮声如同山崩地裂,响彻云霄。
武狮甚至有可能演化为比武,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湖南,狮子舞表面上是文狮,不外乎舔毛搔痒的动作,然而它并不是主要节目,狮子身后手拿刀枪棍棒的一大群人随之表演武术,据说一个地方如果有两头狮子,尽量不要碰头,否则就有械斗的危险。看来,狮子舞确实与战斗分不开,只是随着社会的稳定,械斗逐渐被两家狮子的竞技表演代替了。
北京城内的文武之分则比较温和,根据老舍的说法,北京城内流行白纸坊的“太狮”和棚匠的“少狮”,棚匠师傅玩的少狮更具有难度和观赏价值。少狮在高架上表演,九头小狮子在架子上攀上翻下,非常灵活,在翻扑滚打中展现狮子的调皮和活泼,这种高难度的攀缘技巧正体现了棚匠作为建筑工人的独特身手。
各地舞狮的风俗习惯不同,舞法各异,甚至狮子出场的日子也有不同讲究。一般而言是逢年过节时舞狮,但在山东有些地方舞狮是为出殡时准备的,或许这和丧葬时吹吹打打,甚至请戏班子的民俗一样,都有一种“以喜冲悲”的意思。在安徽,舞狮和上古时期的《大傩舞》一样,有驱邪的功效,狮子到病人房中驱除病魔,虽有迷信的色彩,却也体现了人们对于健康的向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些年来,在各种观光旅游节日上,建筑物的落成剪彩仪式上,甚至公司企业的开张庆典上,都不时出现狮子矫健的身影。
狮舞往往伴随着大鼓大铙,豪放的音乐衬托出狮子的威武,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近年来狮子舞已经走出乡村,走出国门,得到了国际上的赞誉,甚至在唐人街等欧美华人聚居区,逢年过节也会有精彩的舞狮表演,吸引国内外观众的关注。
龙腾狮舞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广泛流行,它们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体力和智力的重视,不仅美丽,而且健康向上。在不知不觉之中,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形象代表,承担着文化交流的使命。随着政府和人民的愈加重视,雄壮激越的龙腾狮舞必将走向新的辉煌。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