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筋柳骨”颜真卿和柳公权
“颜筋柳骨”之“颜”指的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709-785年),他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进士,曾经被封为鲁郡公,故又人称“颜鲁公”。“颜筋柳骨”之“柳”指的是唐代书法家柳公权(778-865年),他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唐宪宗元和初进士,因官至太子少师,故人称“柳少师”。
颜真卿的字以多筋取胜,笔势浑厚;柳公权的字则以多骨取胜,遒健有力度。所以被人们合称“颜筋柳骨”。宋代的陆游曾在《唐希雅雪鹊》中说:“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
颜氏家族是一个在文学艺术方面有过杰出贡献的家族,颜真卿的曾祖父颜勤礼、祖父颜昭甫、父亲颜惟贞以及家族中的颜师古等人,都精通文字书法等。而颜真卿本人在书法上曾得到当时著名书法家张旭的真传,书艺大有长进。这一阶段他所书的《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说明他在书法创作和理论修为方面都步入了新的境界。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也积极联络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与河北十七郡从河朔起兵。在残酷的战争中,颜杲卿全家“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就连颜杲卿本人也被割断了舌头。颜真卿的侄儿颜季明也死得非常惨烈,《祭侄稿》就是他在极度悲痛和愤慨之下为其侄儿所写的悼词。随着战乱的平息,宦官势力又大肆发展起来,颜真卿被官贬抚州,他的创作也在这时进入了黄金时期,写出了《大唐中兴碑》《颜惟贞家庙碑》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创立了独特的书法风格——颜体,为他在书法史上的不朽奠定了基础。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由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变,颜真卿受到宰相卢杞的陷害,被派往宣抚,最后在蔡州龙兴寺被李希烈杀害,以75岁结束他的书法、政治生涯。据《新唐书》记载:“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非公言直道,不萌于心。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又说:“当禄山反,哮噬无前,鲁公独以乌合婴其锋。”这些都体现了颜真卿生前刚正不阿、堂堂正正的君子风范。
颜真卿传世的作品很多,有真迹、碑刻、拓本等共70多种。主要代表作有《颜勤礼碑》《东方朔画赞》《祭侄稿》《麻姑仙坛记》《争座位帖》《大唐中兴碑》《颜惟贞家庙碑》《告身帖》等。他的字融篆书、隶书的笔法于楷、行、草之中,笔势圆浑、筋力丰厚。《祭侄稿》是颜真卿行书的代表作品,它记述了其侄儿颜季明的生平,开头的字还很工整,写到“父陷子死,巢倾卵覆”时字体变得忽大忽小,愤慨之情溢于言表,然而文稿却仍然不失筋力,体现出非凡的书法气质。难怪苏轼称其为书法艺术中的“集大成者”。
柳公权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楷书上。他初学王羲之,后来主要得力于欧阳询、颜真卿,最终自创一格,形成了“柳体”,被后人奉为标准书体之一。刘熙载的《艺概》说:“柳书《玄秘塔碑》出自颜真卿《郭家庙》。”然而柳公权并没有拘泥于“颜体”丰满圆浑的风格,而是别树一家,开创了法度严谨、笔力遒劲的“柳体”风范,将唐书注重“法”的特征推到了极致,也为纠正当时许多学习颜书者过于注重形式而流于浮华的错误倾向做出了贡献。
柳公权传世的作品并不多,主要有《金刚经》《冯宿碑》《李晟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高元裕碑》,墨迹《奉荣碑》《送梨帖题跋》《蒙诏帖》等。其中《玄秘塔碑》是他楷书成熟期的代表作品,用笔刚柔并济,结构严谨,中锋用笔,欲行先逆,笔势舒展而又遒劲,浑厚而又挺拔。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