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拓片
拓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将宣纸贴于画像石、碑刻等的表面,并用墨拓印以记录图纹和文字的方法,它是保存古代画像石、碑刻等重要文献资料的主要形式之一,黑白对比比较强烈,易于辨认出其中所包含的图像和文字。
我国传统的拓印基本方法是,先将要进行拓印的文字、图像尽可能刷清楚,然后把已经准备好的大小合适的宣纸盖在碑上,并将其用水略微打湿,最好用白芨水,因为它能使宣纸更好地贴在碑的表面。在将纸进行湿润的时候,如果是小型拓片可以用软质的毛笔或毛刷,大型拓片则可以用毛巾湿纸。然后在纸上再盖一层吸水性强的纸以起到保护纸面的作用,用毛刷轻轻敲打,使湿纸吸附在吸水纸的表面,这样,纸就会随碑上的文字图案的纹路出现起伏和凹凸印痕。继而将盖在上面的吸水纸拿掉,等湿纸略微晾干之后,用扑子(扎好的棉花)蘸适量的墨汁,在纸上均匀的轻轻扑打,扑子的大小可根据碑的大小而定,凸起处着墨,而凹下处则留白。至此,一个印有文字或图案的拓片就完成了。
拓印这种方法的起源历史上没有记载,许多相关学者认为拓印术开始于东汉熹平年间,但是各种说法并不一致,所以也就很难有定论。隋代时期,文字的拓印技术已经很发达了,这最起码说明在隋代以前拓印术已经开始使用了。唐代时期,拓印术更加精湛,不但在民间有拓印作坊,还成立了专门的拓印机构。这一时期运用较多的是擦拓。擦拓是用扑子蘸墨后,一一擦过刷在碑上的纸,字就会印在纸上。如果被拓印的碑上有破损或者不平整的地方,擦拓所产生的拓片就会产生遗漏或者模糊,这也是擦拓的缺点。鉴于擦拓的这种不足之处,北宋、南宋之间发明了扑拓。扑拓运用扑子的纵向运动,将凹凸不平的碑面、文字和纹路完全拓印下来。扑拓可分为浓墨拓、淡墨拓,还有一种极淡墨拓,因其用墨轻且浅,淡如蝉翼,所以又称“蝉翼拓”。
拓片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它除了可以记录有凹凸纹路的器物之外,甲骨文、铜器上的铭文、古时的钱币、碑刻、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做记录。它是直接从原物上面拓印下来的,所以大小、形状都与原物相同。
拓片是记录中华历史成就的重要形式之一。现在流传于世上的、最古老的拓本是藏于法国巴黎图书馆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孤本。我国的国家图书馆现藏有拓片共23万多件,有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画像石、画像砖等,数量十分庞大,内容也丰富多样。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