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读书人脱离劳动,古代读书人真的不用参加劳动吗?

四体,指人的两手和两脚;五谷是稻、黍、稷、麦、菽的总称,泛指粮食作物。“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就是说四肢不勤快,五谷分不清,常用来形容读书人脱离劳动,缺乏常识。那么古代读书人真的不用参加劳动吗?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他的学生子路掉队落在了后面,遇见一个年老的人,正用木杖挑着竹器向他走过来。子路就上前向那老人打听:“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谁知那老人却说:“四体懒惰,连五谷都不能分辨,怎么能算老师呢?”说罢他就把木杖插在田中,开始耘田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本是一个山野村夫讽刺孔子的话,那么孔子到底是不是一个四肢不勤快,五谷分不清的人呢?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个圣人,懂得很多的知识,在当时以博学多能著称。孔子祖先本是宋国贵族,后来家道中落,到他这一代时已经沦为一个普通人。在孔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他为了能有出息,就发奋勤学。孔子在小时候社会地位低下,因为生计掌握了大量劳动技能,所以用“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来形容孔子是不准确的。它只是当时的普通民众对当官从政者的一种普遍看法。因为当时的当官从政者多不参加劳动,靠剥削民众为生,而孔子也曾为官,并且周游列国就是为了从政,他们就把孔子也看成是不劳动的人了。其实孔子的弟子也多是普通人,为了生活也是需要参加劳动的,如孔子的弟子樊迟就曾向孔子请教过如何种地种菜。
 
孔子之后的读书人,有很多出自民间,他们在没有被统治者所重用之前,也是需要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的。如汉代的朱买臣靠卖柴为生,每天在打完柴回家的路上,就把书放在柴上,边走边读。有了科举考试后,读书人以考取功名为目标,在没考中之前,那些来自农村的读书人,也是需要靠自己的劳动为生,一边读书一边耕田,称之为“耕读”。当然,也有些不愁生计的读书人逐渐脱离了劳动,成了迂腐的书生,才被人讥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