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葬中有哪些防盗措施?
由于中国的古人信奉“事死如生”的生死观念,将死后的世界想象为今生的延续,所以竭尽全力要把生前的财富带到死后。庞大的墓葬、奢华的随葬品都成了死后生活的保障。但是这些死后的财富也成为了世人觊觎的宝藏。很多墓葬在刚刚封闭后不久就开始遭受盗墓者的侵扰,有些墓葬的盗掘现象甚至延续了几个朝代。为此,古人也想出了种种方法来防备盗墓者的侵袭。以下介绍几种古代墓葬的防盗措施:
1.积沙墓
战国时代,三晋地区高等级墓葬中流行一种积石、积炭或积沙的墓葬,用以防潮防盗。所谓积石、积炭、积沙,就是在整座墓葬的外椁外填上石块、木炭或流沙,可以起到隔绝墓葬与外界的效果。特别是积沙墓防盗效果明显,当盗墓者想通过挖盗洞的方式进入墓室时,只要挖到流沙层,流沙会不断填充盗洞致使盗墓者无法继续。即使是将局部的沙子取出,一旦打通墓室顶部,大量的沙子也会填充进入墓室。盗墓者再想找到珍贵的随葬品也变得难以实现。不过这种看似高明的防盗措施也并非无懈可击,狡猾的盗墓者还是想出了应对的方法。为了不让流沙进入墓室,盗墓者将盗洞从地面直接挖到墓室底部,然后将沙子通过盗洞不断运出,当墓室底部的所有流沙都取出后,再打通墓室。这种盗掘方式在盗墓者中称为“地攻天”。
2.凿山为穴的汉代帝王陵
汉代的帝王陵中除了传统的木椁墓外,还流行一种开凿在山体中的崖墓。这种崖墓往往规模宏大,例如徐州的龟山汉代楚王夫妇墓,东西长83米,南北最宽处33米,总面积700余平方米,卧室、客厅、马厩、厨房一应俱全,宛如一座地下宫殿。最令人惊叹的是两座崖墓甬道的设计施工水平,甬道长56米,高1.78米,宽1.06米,整体沿中心线开凿,最大误差仅5毫米,精确度为1/10000,四壁光滑如镜,即使是应用现代技术也很难实现。为了防盗,两条甬道各用26块重达6~7吨的长方形巨石封堵,巨石表面加工平整,一旦封入甬道,便很难取出,可谓煞费苦心。但即使是如此精心的设计,还是未能幸免于被盗掘的厄运。由于楚王夫妇墓开凿在岩石坚硬的龟山内,所以盗墓者很难通过挖盗洞的方式进入墓室,唯一的办法就是将甬道中的巨石取出,通过甬道进入墓室。于是盗墓者将封堵在甬道内的巨石上凿出如同牛鼻环一样的穿孔,再用绳索将其绑定,用牲口在外面将一块块的巨石拖出,最终楚王夫妇墓仍被洗劫一空。
3.固若金汤的乾陵
乾陵以其同时埋葬了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两位皇帝而举世闻名。乾陵不仅是唐代十八陵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一座,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可以确定未被盗掘的帝王陵墓。这主要归功于乾陵固若金汤的封门系统。乾陵继承了“依山为陵”墓葬形制,将墓室开凿在岩体坚硬的梁山之中。在容易遭受破坏的封门处,使用了8000余块石条将墓道封闭,石条之间使用细腰的铁拴板固定,并且上下层之间还穿孔用铁棍贯穿,加强了石条之间的紧密性,最后在石条之间撒上石炭粉,浇灌铁水使得石条与山体融为一体。这样精心的设计,不要说一般的盗墓者,就是觊觎乾陵宝藏的地方军阀都只能是“望陵兴叹”。唐末的黄巢和五代时期的温韬都曾动用过军队发掘乾陵,但最终只能“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4.三合土浇浆墓
浇浆墓是指用石灰、细纱、黄土加黏合剂混合而成的灰浆浇筑的墓室,又可称为三合土墓。此种浇浆在干燥后硬度极高,可与今天的混凝土相比。在《天工开物》中称其为“轻筑坚固,永不隳坏”。从宋代开始,这种建筑材料出现在墓葬中。引起极大关注的南京“秦桧”家族墓中就采用了浇浆。由于三合土浇浆墓的坚硬构造,使许多盗墓者望而却步。位于苏州的张士诚父母墓采用了由三合土浇浆、石板、青砖构筑的复合结构,盗墓者本想打破浇浆层进入墓室,但是当打到第七层时,再也无力坚持,最终无果而返。由于浇浆墓出色的防盗、防腐功能,使得这种墓葬形式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