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传统民俗

清明节除了扫墓的传统,还有一些禁忌,比如禁火、忌使针、忌洗衣,民间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除此之外,这个时节的娱乐活动也是非常丰富,如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坟祭奠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扫墓
 
清明时节,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祭祖扫墓的日子,作为中国人更是重视“祭之以礼”的追远活动。参加扫墓的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天,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扫墓当天,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供上食品鲜花等。清明祭祀的祭祀场所按照各地习俗不同而有所区别,以墓祭最为普遍;还有一种是庙祭,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有的人因为不能返回家乡而选择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也有些人在家里拜祭祖先灵位。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大自然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花绽柳青,正是外出郊游赏美景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荡秋千是由来已久的清明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秋千的历史相当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也是为了避及某些方面的忌讳,改为秋千。那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作为一项娱乐活动,深受宫廷女子和深闺女子的喜爱,在民间也颇受欢迎。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蹴鞠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鞠”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就是用脚踢的意思。蹴鞠运动类似今天的足球,相传早在战国时期就在我国民间流行,汉代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则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清明的时候,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犹如闪烁的星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它们被清风带走,飘至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拔河
 
拔河最早叫“牵钩”“钩强”,唐朝开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盛行于军旅,后来流传到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便成为清明习俗了。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代以来,清明期间便有了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清明节植树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
 
插柳
 
关于清明插柳的风俗,素来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因此,有些地方的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而且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其二,防病辟邪。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关于辟邪的说法是: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因为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人们认为柳可以驱鬼,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其三,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欲封官于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出山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晋文公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并逐渐演变为习俗。
 
此外,关于清明节还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柳永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伎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仕途不顺,虽中过进士做过县令,但晚年贫困潦倒,死时无钱下葬。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
 
拜“城隍爷”
 
老北京清明节时的有这样一个习俗,这一天要去城隍庙烧香叩拜求签还愿问卜,明清民国时老北京有七八座城隍庙,香火亦以那时最盛。城隍庙里供奉的“城隍爷”,是那时百姓信奉灶王爷、财神爷外最信奉的神佛。城隍庙在每年的清明节开放时,人们纷纷前往求愿,为天旱求雨(多雨时求晴),出门求平安、有病企求康复,为死者祈祷冥福等诸事焚香拜神,那时庙会内外异常热闹,庙内有戏台演戏,庙外商品货什杂陈。有一首杂咏:“神庙还分内外城,春来赛会盼清明。更兼秋始冬初候,男女烧香问死生。”即说的清明节这一习俗。
 
节令吃食
 
吃冷食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
 
吃青团
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等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吃螺蛳
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