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立春传统民俗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迎春
 
迎春的习俗在周朝便有。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后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民间的迎春活动则非常热闹,事先必须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挂“春幡”
农家院里要高挂“春幡”,各家各户在门框上贴上用红纸书写的对联,院内屋内墙上也贴满“迎春”“宜春”以及“福”字,使院里一片红彤彤的景色,显得春意浓浓,也象征着吉祥。
 
●穿新衣,戴佩饰
这一天,男女老少都换上崭新的衣装,妇女用彩色绫罗,剪出象征春天已到的春燕花鸟等簪在发髻上,或缀于小儿臂上,有的母亲则做公鸡缝在小孩子帽子上。
 
●迎春会
有些村镇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纸宫服,衣戴纸帽,脚蹬纸靴,骑着个牛,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古代是祭拜“芒神”,使其举鞭抽打土牛,意在打去春牛惰性,迎来全年丰收,宣告春耕播种大忙开始。后来,人们用竹篾扎成牛状,以纸糊成,内装花生、核桃枣,于立春之日,用鞭击牛,击破之后,人们争食散出之果以庆贺春季之到来,也有内装五谷的,象征五谷丰登之意。鞭春牛的活动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其传播更广,是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现在,城里已不再举行鞭春牛活动,一些农村却仍有类似的风俗。立春前,人们用泥塑一牛,称为春牛。妇女们抱小孩绕春牛转三圈,旧说可以祛病,今已成为娱乐。立春日,村里推选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着一年的农事开始。然后众村民将泥牛打烂,分土而回,洒在各自的农田。对于春牛土的用法,很多地区还有着各自的习俗。如吕梁地区盛行用春牛土在门上写“宜春”二字。晋东南地区习惯用春牛土涂耕牛角,传说可以避免牛瘟。晋南地区讲究用春牛土涂灶,据说可以祛蚍蜉。
 
总体来说,现在的鞭春牛习俗慢慢趋于简单化。立春节,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要给“送春”者以报酬。其实这是一种佳节售货活动,然而却是皆大欢喜。有的地方是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俗称“春牛图”,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咬春
 
“咬春”主要在“咬”字,也就是咬一咬,吃一吃。立春时节的时令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南方则流行吃春卷,但主要是吃萝卜。那么为什么要吃萝卜呢?一个是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而且萝卜的主要作用是通气,可以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则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吃萝卜
咬春嚼吃萝卜之俗,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萝卜古代时称芦菔,苏东坡有诗云:“芦菔根尚含晓露,秋来霜雪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旧时药典认为,萝卜根叶皆可生、熟、当菜当饭而食,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常食萝卜不但可解春困,还可有助于软化血管,降血脂稳血压,可解酒、理气等,具有营养、健身、祛病之功。这或许是古人提倡在立春时嚼吃萝卜的本来用意吧。
 
“水萝卜哎,又脆又甜哟!”老北京时,卖萝卜的小贩和农民经常会在立春时分挑担或推着挑子车串胡同叫卖。主妇们出院门挑好萝卜后,小贩用小块刀先嘎巴一刀将“心里美”一刀去顶,再飞快几刀旋开萝卜皮,不切断,再将红萝卜芯按方格样儿横竖几刀切成方形条状,整个萝卜被切成好像一朵盛开的红牡丹花,非常好看。然后拿回家,全家人掰开嘎巴嘎巴咬着吃,那可真是又脆又甜又有点辣的极水灵的好春令食品。
 
●吃春饼
吃春盘春饼之俗,在民间以食饼制菜并相互馈赠为乐。清代的《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这是清末民国时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饼应景咬春之节俗,至今北京仍传承着此食俗,俗话有“打春吃春饼”之语。
 
如今吃春饼可在家庭中自制。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形状可大如团扇,小如碗碟大小,一公斤面粉约可烙出十六合,两张为一合。烙时每张饼上的一面抹些香油,吃时则很容易揭开。菜俗称“和菜”(即古称春盘),除必备有葱丝、甜面酱外,其他菜可据一家人爱好可多可少,生熟兼有,荤素齐全。其中热菜应必有炒粉丝豆芽、摊黄菜(鸡蛋)、炒韭菜,有豆腐干则最好。食春盘春饼,老北京最讲究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俗语叫“有头有尾”。立春日,阖家围桌食之,其乐无穷。
 
●吃春卷
春卷,亦是古代装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岁时广记》云:“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当今常吃的“春卷”。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元代用羊肉为馅,现今则多以猪肉、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外焦内香,是很好的春令食品。
 
而在今天,人们发现了更多“春味”,只要有“咬”这个动作的人们都要吃一吃,只要是性属辛甘升发的食品人们都要补一补,有荤有素,有中有洋,组成了现代咬春宴。
 
其他
 
立春节,某些地区的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燕”;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晋东南地区的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乡宁等地习惯用绢制作小娃娃,名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晋北地区讲究缝小布袋,内装豆、谷等杂粮,挂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山西运城地区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称为“迎春”。临汾地区则习惯请女婿吃春饼。河北南部地区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谚,“瓜”指的是南瓜,当地居民有在这天吃南瓜馅儿饺子或南瓜馅儿包子的习惯。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