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的传统民俗
寒露时节的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民间又称“双阳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告诉我们,唐朝时,中原地区“九九登高”“遍插茱萸”已相沿成俗了。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恒景访遍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东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在仙鹤指引下,仙长终于收留了恒景。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外,又赠他一把降妖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了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恒景回到家乡,在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吹来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瘟魔戛然止步,脸色突变,恒景手持降妖剑追下山来,几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于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传下来。
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习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凉爽的气候十分适合登山,久而久之,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就成了寒露节气的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高寿”等。古时登高源于“避祸”。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北京地区的登高习俗很盛,景山公园、八大处、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阳节这天,会看到很多登高的游人。
吃花糕
九九登高之后,有吃花糕的习俗,因为“糕”与“高”谐音,古人坚信“百事皆高”的说法,所以在重阳节登高时吃糕,寓意步步高升。
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干果。“细花糕”有三层、两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般。
赏菊、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相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盛开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盛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隆重。
菊花酒,由菊花加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还可除秋燥。因此,它是汉代宗贵达官常饮的佳酿。
插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把茱萸放在香囊里面佩戴在身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的男子也佩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戴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习俗。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戴的。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