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的院士
原国立中央研究院(1928年6月~1949年4月)是民国时期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直隶于国民政府。其任务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实行科学研究;二是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设有特任级院长一人,其下设行政、研究、评议三机构。
1928年6月中央研究院成立后,陆续按学科分科设置各研究所,到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时为止,已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心理、社会科学及动、植物10个研究所。物理、化学、工程3个研究所设在上海,其余各所均设于南京,并在南京成贤街旧法制局内设立总办事处(北极阁新址落成后,办事处迁往新址办公),以办理全院一般行政事宜。抗战期间,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分设于重庆、北碚、李庄、昆明四区。抗战胜利后,数学研究所筹备处、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医学研究所筹备处、工学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8单位,暂设于上海,总办事处及天文、地质、气象、历史语言、社会科学5个研究所设于南京。
中央研究院设院长一人,综合管理全院行政事宜一人,承院长之命,处理全院行政事宜。研究所设所长职务,并指导研究事宜。中央研究院的首任院长是蔡元培,继任院长为朱家骅。总干事先后为杨杏佛、丁文江、朱家骅、任鸿隽、傅斯年、叶企孙、李书华、萨本栋和钱临照。
中央研究院设有学术评议会,为民国期间国内最高学术评议机构。1935年6月19日,成立第一届评议会。1948年3月24日,中央研究院代院长兼评议会议长朱家骅在南京总办事处主持第二届语言会第五次会议,会期三天。25日,就第四次会议通过的院士候选人名单(共150人;其中,数理组49人,生物组46人,人文组55人)用无记名投标方式投票,选出第一届院士81人。会议决定:其中,数理组28人,生物组25人,人文组28人。本来要选100人,但有69人未超过半数票,只选出81人。会议决定以后每年续选15人。1949年,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在内地的院士选举中断。
民国时期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名单如下:
数理组:
华罗庚,苏步青,严济慈,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黄汲清,许宝,陈省身,吴大猷,吴有训,李书华,叶企孙,赵忠尧,饶毓泰,吴宪,吴学周,庄长恭,曾昭抡,朱家骅,姜立夫,翁文灏,杨钟健,谢家荣,周仁,侯德榜,凌鸿勋,萨本栋。
生物组:
贝时章,童第周,王家楫,伍献文,秉志,陈桢,胡先骕,殷宏章,张景钺,钱崇澍,戴芳澜,罗宗洛,李宗恩,袁贻瑾,张孝骞,陈克恢,吴定良,汪敬熙,林可胜,汤佩松,冯德培,蔡翘,李先闻,俞大绂,邓叔群。
人文组:
郭沫若,冯友兰,杨树达,陈寅恪,顾颉刚,梁思成,马寅初,陈达,陶孟和,胡适,吴敬恒,金岳霖,汤用彤,余嘉锡,张元济,柳诒徵,陈垣,傅斯年,李方桂,赵元任,李济,梁思永,董作宾,王世杰,王宠惠,周鲠生,钱端升,萧公权。
1948年12月,中央研究院开始向中国台湾搬迁。除总办事处、数学以及历史语言研究所较完整地迁到台湾外,其余各研究所大都留在南京和上海。在中央研究院81名院士中,迁至台湾的仅有凌鸿勋、林可胜、傅斯年、董作宾、李济、王世杰、吴稚晖7人,在国外的有陈省身、李书华、赵元任、汪敬熙、胡适、吴大猷等12人,其余50余人(除萨本栋等人去世外)均留在了中国内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中央研究院留在内地的各机构都被中国科学院接收。
上列81人中,吴大猷后被任命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陈省身自1984年辞去美国国家数学研究所所长一职后,应我国教育部之邀,任母校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严济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第七届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苏步青、黄汲清等任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其余如郭沫若、华罗庚、李四光、竺可桢、茅以升、童第周、贝时章、冯友兰、杨树达、陈寅恪、顾颉刚、梁思成、马寅初、金岳霖等人,都在新中国的教学科研工作或在领导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