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用“九州”指代中华大地?

“九州”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禹贡》篇:“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意思是说大禹在根治洪水灾害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每个州各自按其土地等级(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向天子交纳贡赋。这九个州是冀州(相当于今山西全境,河北省的西、北部,以及河南的北部、辽宁的西部)、兖州(相当于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部分)、青州(相当于今山东、辽宁东部)、徐州(相当于今山东南部,以及江苏、安徽北部)、扬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南部,江西东部)、荆州(相当于今两湖及江西西部)、豫州(相当于今河南和湖北北部区域)、梁州(相当于今陕西南部和四川、重庆地区)、雍州(相当于今陕西北部、中部和甘肃以及以西地方)。而在《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中,也有九州的记载,只是划分九州的依据、名称、区域大小不完全一样而已。
 
不过,据现代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先秦著作中的“九州”,只是古人心目中的设想,没有真正实现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划分全国为36个郡。直到汉武帝时,才依据《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的记载,分全国为13个州。13州起初还只是监察机构,直到西汉末年,州才成为一级行政机构。在这13个州中,仍然保留有先秦九州之名,当然所辖区域是有所变化的。
 
先秦两汉及其后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九州”中的各州辖区一直是有变化的。而就其总称而言,却一直指代中华大地,这是先秦文化在后世得以延续的一个缩影。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