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建筑样式
宫殿
在古代,“宫”和“室”是相互通用的,《尔雅·释宫》有:“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秦代以后,“宫”逐渐成为封建帝王居住和处理朝政的专用建筑,而且建造的规模越来越大,就像独立的小城,故又称宫城。这里的“宫”就是指整个皇宫。中国现存的明、清皇宫——北京紫禁城,占地72万余平方米,宫内亭台楼阁,殿宇台池密布,共有9900多间,是世界上现存最宏伟的皇宫。此外,还有“行宫”,是封建帝王游乐之场所,如西安华清池、承德避暑山庄等;“斋宫”,是为帝王祭祀所用的建筑群,如北京天坛里就有一座著名的“斋宫”。
在皇宫里还宫中有“宫”,指的是单一建筑,如北京故宫里皇帝居住的地方叫“乾清宫”,皇后居住的称“坤宁宫”,后妃居住的就是东西六宫。至于帝王死后被埋进的地方叫做“地宫”。这些“宫”的含义便是指皇家寝处的宫室了。
“宫”在宗教建筑里指的是规模宏大的寺庙。例如,拉萨的布达拉宫、北京的雍和宫。道教的“三清宫”是供奉“神仙”的建筑。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宫”几乎都被皇家和宗教所占有。
“殿”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类单一建筑,一般称为“大殿”,又因建造在建筑群中轴线上,所以又称“正殿”。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宫殿的建筑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大殿”是建筑群中规格最高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最高权力。
中国现存最著名的三大殿是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山东曲阜孔庙中的“大成殿”、泰山岱庙里的“天贶殿”。其中的太和殿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华丽的一座“殿”,宽11间,进深5间,共55间,采用传统的重檐庑殿大屋顶,全部用金黄色的琉璃瓦铺设。大屋顶的前后左右有一定的坡度,正脊平直雄伟,四条垂脊成弧形,微微向四角翘起,构成了优美的空间造型。无论是正脊、垂脊或是岔脊,均有一列整齐的“吻兽”装饰,为大殿增添了神话色彩。大殿内金碧辉煌,殿中摆着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四周有高大的蟠龙金柱。殿顶的天花板上绘龙戏珠、色彩缤纷。殿顶正中置有金龙藻井倒垂着圆球轩辕镜。太和殿是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颁发重要诏书等活动的场所,是中国大殿建筑的杰出代表作。
中国其他大殿则作为皇家祭祀之场所。例如,泰山岱庙的天贶殿是帝王祭祀泰山之神的场所;北京天坛里的“祈年殿”是明、清两朝皇帝祈祷五谷丰登之地;天安门东侧太庙里有一座大殿是帝王祭祀祖宗的家庙。因此,中国古代的“大殿”也几乎都被皇家独占了。
“宫”与“殿”往往并称,一般都是指称中国古代帝王所居的大型建筑组群。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类型,宫殿传承有序,各代都有所增益。总的设计思想都在于强调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伦理秩序,渲染皇权意识,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作为封建思想意识最集中的体现,宫殿在很多方面都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亭
亭是中国游观性的小建筑,又称亭子。据有关专家考证,最早的亭子可能出现于南北朝时,隋唐以后亭子已成为宫殿、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明清时期园林中亭子的数量很多,造型也很丰富。其平面多为几何形式,如圆形、方形、长方形、多边形、菱形、扇面形、十字形等。有时还可组合成其他形式,如双菱形、双圆(连环)形等。亭子的屋顶以攒尖顶最多,也可应用其他屋顶形式及其组合变化,如歇山顶、十字脊顶、双圆相套攒尖顶等,有单檐与重檐的区分。
北方的亭与南方的亭在艺术风格方面有所差别,北方的亭檐厚实,翼角和缓,体态端庄;南方的亭檐轻灵,翼角高耸,造型活泼秀丽。
在园林建筑中,亭既要能成景,以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又要能得景,以吸引人们驻足,所以,亭的位置经营特别重要。古代匠师在这方面取得了出色的成绩。有的可供人饱览山景,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中的“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四面云山”等亭;有的可供人沐浴清风,如苏州园林中的“荷风四面”、“月到风来”等亭;有的供人欣赏水景,如“观瀑”、“听涛”、“饮绿”、“洗秋”等亭;有的亭以借景取胜,如苏州拙政园的塔影亭将报恩寺塔借入本园等。它们同时也是从其他景点观赏的目标。亭与廊、墙、桥组合在一起,更可造成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式,如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北京北海的五龙亭、广西三江的程阳桥等。
台
台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高而平的建筑,又称平台,一般用土石和砖头垒砌而成,用来眺望或游观之用。其实很多著名的古台并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平台,台上常建有宫苑。现存的北京北海的团城,就是一座著名的古台。它是一座5米高的圆形城台,面积约4500平方米,台上有殿、台、廊庑等建筑物。台也有用来观测天文和气象的,称观象台、天文台。北京建国门内有一座砖砌的高台建筑上陈列着大型的铜制天文仪器,原是明、清两代的天文观测中心。军事上用来传递战争消息的称为烽火台。长城内外就筑有很多烽火台,如遇敌情,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传递信号。长城上每隔300~400米筑有一座墙台,呈方形,是士兵巡逻放哨的地方。至今在“丝绸之路”上还能看到不少当年的土台,都是古代的军事建筑设置。
楼
楼指中国古代多层木构建筑。西汉以后逐渐发展并取代了春秋以来盛行的高台建筑。早期楼与阁有所区别,楼指屋上直接建屋,其中两层之间没有腰檐的又称为竖楼;日后带有平座的阁与一般的楼都通称为楼阁,楼与阁的界限已不严格。同一形式有时称为楼,有时又称为阁,如黄鹤楼与滕王阁等。在台上建屋有时也可称为楼,而不论这些建筑是单层还是多层,如城楼、角楼等。
中国古代建楼的历史相当久远,战国以后,已出现了“重屋”楼,也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楼房。建在园林里的楼一般用做观赏风景。正如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建在住宅中的楼一般当做书房或卧室。中国古代的城镇一般都建有钟楼和鼓楼,采用琉璃瓦顶的重檐歇山形式,四周有回廊,外檐均饰有斗拱。钟鼓楼用于古代报时,所谓“晨钟暮鼓”即早晨打钟开城门,晚上击鼓关城门。北京在明、清时代,每个城门外都有一座箭楼(现存正阳门和德胜门两座);另外还有角楼,北京内城东南角楼,是北京仅存的一座较完整的角楼,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古代建楼技术高超,很多结构复杂的多层楼全用木材作骨架,用斗拱连结,不用一根金属钉。如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都是中国古代高楼的杰作,历来为人们所神往。
阁
阁的建筑形式与楼本来就接近,其正面是门和窗,其余三面都为实墙,四周通常设隔扇或栏杆回廊。
中国古代的阁是用来收藏贵重文物的。如北京故宫里的“文渊阁”就是收藏国家图书的;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奎文阁”专门收藏历代帝王御赐孔庙的书籍、墨迹;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中国古代私人书籍收藏的最大图书馆。较大寺院里一般建有“藏经阁”,是收藏佛经的图书馆。修建在园林中的阁,则是用来观赏风景的建筑。
中国有些宗教建筑群中,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层建筑通常也称为阁。河北蓟县独乐寺内的观音阁,就是一座高达23米、供奉高大佛像的多层建筑,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高层楼阁。这座辽代建筑曾先后遭到28次地震,其中3次是破坏性的地震,当时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唯独这座木结构的观音阁未遭破坏。
除了独乐寺的观音阁之外,还有颐和园的佛香阁、承德普宁寺的大乘阁和广西容县的真武阁等,造型挺拔庄重,是中国多层木构建筑的代表作。
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称“楼”是着眼于造型华美的飞檐瓦顶,采用了同古代宫廷建筑的屋顶样式,如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等。这些瓦顶被工匠们称为“楼”。常见的牌坊因用料不同而有木牌坊、石牌坊、琉璃牌坊等。
关于牌坊的起源,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其《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中,以敦煌北魏诸窟中的阙形壁龛为论据,提出北魏时的连阙——两阙间架有屋檐的阙,是阙演变为牌楼的过渡样式。古建筑学家刘敦桢的《牌楼算例》则以“坊”字作为线索,认为唐代建城,城坊制已相当成熟,坊设门,坊门就是牌坊的直接来源。牌坊之“牌”,大约与当初坊门上榜书坊名有关,还同坊门下悬牌旌表贤能的古俗有关。
按古籍记载,周武王表商容之闾。表闾一说是刻石,即将表彰功德的刻石立在闾门前。但也有学者认为,闾门高高,其上正好做文章。或漆或染,或裹或罩,或悬挂或高挑,再加上表彰的标志,恰恰是引人注目的“表闾”形式。这种借助于闾门的表彰形式,开了牌坊的先河。
汉代的闾门,唐代的坊门,大多为木结构。为使标志荣耀的“表闾”长存,便用砖石修门,将表彰的词句刻在砖上石上,这就更接近于现存的牌坊了。
借助于闾门和坊门的表彰,逐渐形成格式,它可以雕饰华丽,但其功用是托起写着歌功颂德或宣扬教化字句的“牌”。于是牌坊就按照社会的需要随处可立,如为状元、节孝、显贵、一方英雄“表闾”的牌坊等,不一而足。
现存宋代石刻《平江图》拓本,标出平江城内牌坊类建筑57处,分布在各街口。立两柱,中间以额枋相连,额枋书坊名,如“大云坊”、“武状元坊”等,立于街口。其额枋之上斗拱相叠,斗拱上覆以有檐有脊的瓦顶。
如今人们仍然可在许多地方,如曲阜孔庙、北京明十三陵、安徽歙县等地看到保存至今的古代牌坊。在一些园林、庙宇以及衙署和祠堂的旧址,也常建有牌坊。
牌楼
牌楼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和装饰性的建筑物,也称牌坊,一般用木、砖、石和琉璃等材料建成,上刻题字,中国古代常建于街道路口或庙宇、祠堂、衙署、桥梁、园林前,是用来宣扬封建礼教和标榜功德的。也有的用在店面上,作为招牌和广告的,有的作为象征性的门楼,有的是为有“嘉德懿行”的人作纪念。中国古代在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束缚下,许多守寡妇女的唯一愿望是到老时赢得一座“贞节牌坊”以流芳百世。
北京是中国古都之一,据史料记载,过去曾有57座牌楼。其中最有名的是东单牌楼、西单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前门五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等。绝大部分均已毁坏或迁移。
颐和园前面的牌楼保存完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颐和园的标志。这座牌楼有5间4柱7楼(间是指柱与柱之间的通道,楼是指飞檐起脊的顶部),是一座古典的中国木结构牌楼,由四根大柱架着三层额枋,上靠斗拱承托着各间的楼层。牌楼正面写着“涵虚”(指水)二字,背面写着“罨秀”(指山)二字,表示牌楼之后便是颐和园的湖光山色。牌楼两面彩绘金龙达176条、金凤36只,显示了帝王所居琼楼玉宇的富丽堂皇。
中国陵墓前的牌楼以北京明十三陵南端的大石牌坊为最著名,它是进入陵园的第一座建筑物。这座牌坊为5间6柱11楼,全用一色汉白玉制成,石柱上还雕刻着龙、狮、麒麟和其他怪兽,显示了帝王的权力和威严。这座牌楼高大雄伟,美观大方,宽达28.86米,中间最高的一座牌楼有14米高,为全国现存最高大的牌楼建筑之一。
北京朝阳区神路街至今还保留了一座独特的3间7楼的琉璃牌楼。东城区雍和宫附近的国子监所在地成贤街的东、西牌楼非常壮观。
华表
华表是中国宫殿、园苑、帝王陵墓前独具风格的一种柱状装饰,又因其常立于街心路口,故又为通衢大街的标志。
华表起源于木制墓碑,后来人们把木柱竖立在交通干道,起到指路的作用,又叫做“华表木”或“恒表”。后来则又起到了收集民主意见的作用。民众将意见写在上面,相传尧、舜时即已有之。称“诽谤木”,是“以横木交柱头,状若花,形似桔槔”,设置在交通要道,方便民众书写,表示君王“纳谏”的诚意。到了汉代,逐渐用石柱代替了华表,石柱造型美观,而且雕刻着各种精美图案,成为中国古代宫门前的一种华贵装饰。书写民意的作用被皇权威严的象征所取代。
北京天安门城楼前后,有两对汉白玉石制华表,石柱上雕有盘绕的神龙,顶端有承露盘,顶端的蹲兽昂首云天,气吞山河。据说它是龙生九子之一,有守望的习性,但人仍一般叫它“石狮”。城楼前的华表上的两只面南而坐的石兽叫做“望君归”。据说它们专门注视皇帝的外巡,如果皇帝久游不归,它们就呼唤皇帝速回,料理政事。城楼后的两只石兽面北而坐,叫做“望君出”,如果皇帝深居宫闱,不理朝政,它们便会催请皇帝出宫,明察下情。这种民间传说反映了人民对皇帝的美好愿望。
阙
阙是中国古代常建于城池、宫殿、宅第、祠庙和陵墓之前用于标志建筑群入口的建筑物。阙也是牌楼的雏形。《关中记》有:“建章宫圆阙临北道;凤在上,故曰凤阙。”在许多画像砖中,表现最多的题材就是这种建筑。此外,在古代石刻和陶器中也多有表现阙的主题。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都城大部分是以“闾里”为单位居住的。25家为一闾,每一闾中都设有相当如今街道办事处的“弹室”,在每个“弹室”门前都竖有两根木杆,杆上斜插一根称为“表”的短横梁。这是为了方便居民挂“举报信”或“弹劾表”的。本来“表”和“阙”各自为用,但也见有“表”、“阙”难分的,如四川渠县汉代冯焕墓阙,就又像表又像阙。
随着历史的发展,“阙”由原来的两根木杆进化为砖石结构,阙也盖得越来越大,不但宅门要建阙,发展到城门也要建阙。“阙”上有飞檐罘罳(fúsī)。按《汉书·文帝纪》:“未央宫东阙罘罳灾。”颜师古解释说:“罘罳,谓连阙曲阁也,以覆重刻垣墉之处,其形罘罳然。一曰屏也。”还有更形象的解释是,“罘罳”是像网一样的箭楼射孔。总之,“阙”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建筑模式了。
古代宫殿衙府门前必定有“阙”。帝王宫门立双阙,并且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传统平面布局被凝固为一个次词:“宫阙”。“宫阙”一词既用来指称庞大的皇城建筑群,也指代朝廷。
屹立于宫前的双阙,还是国君颁布政令的地方。《史记·商君列传》载,商鞅变法图强,筑冀阙是举措之一。唐代司马贞释:“冀,记也。出列教令,当记于此门阙。”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对汉代宫殿之阙多有涉及:“《关中记》曰,建章宫圆阙,临北道,有金凤在阙上,高丈余,故号凤阙也。”阙上饰以铜凤,让人联想到成都汉画像砖的门阙图案,连阙正中画有一凤凰。古时歌谣:“长安城西有双阙,上有双铜雀,一鸣五谷成,再鸣五谷熟。”铜雀即阙上金凤。郦道元写到未央宫时有,刘邦“令萧何成未央宫,何斩龙首山而营之……山即基,阙不假筑,高出长安城。北有玄武阙,即北阙也;东有苍龙阙,阙内有阊阖、止车诸门”。阙借山势,气象雄伟,令人仰望,充分显示了帝王气势。
至汉代,阙已非宫门专有,寺庙、庭院、陵墓都有建阙的例子,但它仍是庄严或权势的象征。
照壁
照壁是中国古代院落大门内或大门前的一种屏障,也称影壁。其建筑材料包括砖、木、石和琉璃等不同的类型。
中国的影壁至迟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在陕西省一西周建筑遗址中,就有一座影壁残迹,东西长240厘米,残高20厘米,这是中国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影壁。
影壁的设置在中国古代也是分成等级的。据古代西周礼制规定,只有宫殿等重要的建筑和宅第等方可建筑影壁。它作为一组建筑物的屏障,又称“屏”。能阻挡行人的视线,乘车、轿来访的客人也可在影壁前稍停,整理衣冠,然后入院拜访主人。至于一般民房(如北方的四合院)的影壁,都是后来才有的。
四合院常见的影壁有三种,第一种位于大门内侧,呈一字形,叫做一字影壁。大门内的一字影壁有独立于厢房山墙或隔墙之外的,称为独立影壁;如果在厢房的山墙上直接砌出小墙帽并做出影壁形状,使影壁与山墙连为一体,则称为座山影壁。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入口,人们在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刻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影壁中最精美的是中国著名的三大彩色琉璃九龙壁。其中最大的一座保存在山西大同市内,原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3子朱桂代王府前的一座照壁,长达45.5米,高8米,厚2.02米。壁上雕有九条七彩云龙,有的拨风弄雨,有的腾云欲飞,栩栩如生,各具姿态。最华丽的一座则是北京北海的九龙壁,原属明代离宫的一座影壁。它由彩色琉璃砖砌成,两面各有蟠龙九条。如果仔细查看,影壁的正脊、垂脊、筒瓦等处还雕有许多小龙,大小龙共计635条。第三座九龙壁位于北京紫禁城皇极门前。这三座九龙壁都是中国明代的珍贵建筑,都建在院落的前面,既是整个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显示了皇家建筑的富丽堂皇。除九龙壁外,全国各地还有一龙壁、三龙壁、五龙壁等。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