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为什么也叫“打春”?
每年都要过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的“立春”,可是群众都叫它“打春”,这是什么原因?
据史料记载:周朝时,有“以土牛示农耕之早晚”的劝农耕习俗,到了隋朝又加上了以彩杖击牛的活动。这个劝农耕的习俗,传到清朝仍在活动。
北京钦天监(管历法、天气、时日的机关),于每年农历的6月份,就把来年“春牛”和“老神”的制作方法,通知给各地的州县官。复州知州和其他各地州官一样,接到钦天监的公文后,就于“冬至”后的“辰”日,在州衙里用土塑条泥牛和一个泥人,泥牛称“春牛”,泥人称“芒神”(又称春神、草木神、生命神)。春牛以桑柘木为胎骨,身高四尺,象征四时(即春、夏、秋、冬),头至尾长八尺,象征八节(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尾长一尺二寸,象征十二月。芒神头梳双髻,身高三尺六寸,象征三百六十日。手持柳条鞭,长二尺四寸,象征二十四节气。芒神穿的衣服和春牛的皮毛颜色都有规定,最重要的是芒神和春牛在街心的排列次序,因为它是告诉农民春耕早晚的,必须摆放准确不能有错。
复州知州把春牛和芒神塑好后,就把它放在街心给群众看,农民进城看见芒神鞭打牛膝牵着走,就知来年春脖短,备耕得早做准备;看见芒神与春牛并列时,鞭打牛肩,就知来年春脖不长不短;看见芒神鞭打牛尾赶着走,就知来年春脖长,备耕可以稍缓。见芒神戴帽,就知春暖,光头是春寒,穿鞋表示春雨多,赤脚表示春雨少,一脚穿鞋,另脚赤脚,表示不多不少。
立春这天,州官带领三班六衙来到街心停放春牛处,召集城内外的群众开大会,号召农民要搞好春耕,秋后得个五谷丰登,好给皇上缴纳钱粮。讲完话,拿起备好的柳树条(或木棍),连打春牛三鞭,接着衙役和到会的群众,每人都打春牛三鞭,最后将春牛打得粉碎,每人抓把碎牛土就回家去春耕播种。
由于从前“立春”这天有春牛活动,所以群众不叫“立春”叫“打春”。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