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早期药用功能
最早的茶叶加工十分简单,人们用木棒将鲜叶捣碎,制成饼状茶团,然后晒干或烘干收藏。饮用的时候,需把茶团捣碎,然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加上葱姜和橘皮调味。西汉王褒《僮约》中有“武阳买茶”的记载,表明当时饮茶已成为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这个时期的茶叶不仅是用来解毒的药品,而且还是用于接待客人的食品。三国时期,出现了“以茶当酒”的习俗,但当时茶的饮用还只是限于宫廷和望族之家。茶叶从奢侈品变成普通饮料,始于两晋、南北朝时期。
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称为“烹茶”。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朝比较盛行的饮茶方法是,烹茶前用火烤炙饼茶,足够干燥时,将茶饼碾碎成粉末,然后用筛子筛成细末,最后把这些细末放到开水中。当水面出现鱼眼一样的细小水珠时,加入盐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舀出一些开水备用,然后将茶末从水中心倒进去;当茶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时,将刚才舀出来的开水再倒进锅里,这样,茶汤就算煮好了。除了盐外,还可以放薄荷、红枣、葱、姜、橘皮等调味料,不过陆羽反对煮茶加入这些调味料,因为这样虽然可以减轻茶叶的苦涩,但同时也使茶失去了原味,因此只适宜加盐。此外,唐朝时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茶器具和论茶专著。
宋代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史籍中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宋代的茶叶多制成团状、饼状,饮用时需碾碎。传统的烹饮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开始流行“点茶”,不再像唐代那样直接把茶末放到锅里煮,而是放在茶盏里,注入开水并加以击拂,不加入盐等调味料,产生泡沫后就可饮用,开水水质较为讲究,要用瓷瓶烧。根据宋代蔡襄《茶录》记载,宋代点茶时,先烤炙饼茶,再将其敲碎碾成细末,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然后放入茶盏中,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均匀,再注入开水,用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直到产生泡沫。这一时期,为适应大众饮茶的需要,茶类生产开始由团饼向散茶的方向转变,茶馆文化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城镇茶馆林立,随处可见。
散茶逐渐取代团茶和饼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方式转为冲泡方式,不再将茶叶碾成粉末,而是直接把茶叶放入茶壶或茶杯中,注入开水沏泡,又称“撮泡法”。这种泡茶法不仅保留了茶的清香,而且操作简便,直到今天仍应用广泛,可以说是中国饮茶史上的一次革命。其中最典型的“撮泡法”是至今仍盛行于闽粤台沿海一带的“工夫茶”。明清时的饮茶方式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先用开水洗涤,再用干布擦干,茶泡完后先倒掉茶渣,再斟到杯子里。茶壶一般选用紫砂壶,因紫砂“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