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育《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本段为《茶经》:四之器
【原文】
碗
碗,越州①上,鼎州②次,婺州③次;岳州④上,寿州⑤、洪州次。或者以邢州⑥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育《荈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也。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已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注释】
①越州:唐时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浦阳江、曹娥江流域和余姚市几地,治所在会稽(今天的浙江绍兴)。越州在唐、五代、宋时因产秘色瓷器而名闻天下,该种瓷器通体透明,是青瓷中的上品。这里的越州指的是产瓷器的越州窑,下面所列各州也借指分布各州的瓷窑。
②鼎州:唐时有两处叫鼎州的地方,一处在湖南,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湖南常德、汉寿、沅江、桃源等市县;一处位于今陕西泾阳、醴泉、三原、云阳一带。
③婺州:唐代天宝年间称东阳郡,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浙江金华江、武义江流域各个县,治所在今天的金华。
④岳州:唐代天宝年间称巴陵郡,管辖范围包括今天湖南洞庭湖东、南、北沿岸各县,州治今岳阳。岳窑在湘阴县,产青瓷。
⑤寿州:唐代天宝年间称寿春郡,位于今安徽寿县一带。此地瓷窑主要在霍丘,生产一种黄褐色的瓷。
⑥邢州:唐代天宝年间称巨鹿郡,位于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汦河以南,沙河以北区域。唐宋时期,邢窑以烧制白瓷佳品而闻名。邢窑窑址主要在内丘县,唐代李肇在《唐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此窑瓷器天下通用,是唐时北方诸多瓷窑的代表,也被定为供品。
【翻译】
碗,越州产的品质最好,鼎州、婺州的差些,又岳州的好,寿州、洪州的差些。有人说邢州产的比越州好,我不这样认为。如果说邢州瓷质地像银,那么越州瓷就像玉,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一点。如果说邢瓷像雪,那么越瓷就像冰,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二点。邢瓷白而使茶汤呈红色,越瓷青而使茶汤呈绿色,这是邢瓷不如越瓷的第三点。晋代杜育在《荈赋》中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挑拣陶瓷器皿,好的出自东瓯)。瓯(地名),就是越州。瓯(容器名,形似瓦盆),越州产的最好,口不卷边,底卷边而浅,容积不超过半升。越州瓷、岳州瓷都是青色,能增进茶的水色,使茶汤现出白红色,邢州瓷白,茶汤是红色;寿州瓷黄,茶汤呈紫色;洪州瓷褐,茶汤呈黑色,都不适合盛茶。
【延伸阅读】
古人习惯把茶具称为茶器或茗器,唐代之前,茶具和一般的食器没有明显的区分,可以相互混用。到了唐代,茶器开始讲究实用和美观相结合,其审美特点以陶器的古朴为主。
到了宋代,茶具开始出现工艺绮丽,以金银为材质的特点。《宋史·礼志》中记载:“皇帝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使……是日赐茶器名果。”皇帝把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代“茶具”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且有十分尊贵的地位了。明清时期的茶具与宋时不同,多使用陶瓷材料,并对茶盏的色泽有很高的要求。明代文学家屠隆在《考槃馀事》中荐说:“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白瓷一直是明清茶具中最为出色的一种,其外形清新雅致,名气与宜兴陶壶不相上下。
茶具的发展大致经过古朴、绮丽、清雅三个不同的审美时期,这与茶文化所经历的历史阶段相关联,与饮茶方法的演进密不可分。
【名家杂论】
西汉时期文人王褒在《僮约》中写道:“烹茶尽具,酺已盖藏。”可见汉朝时期,已出现“茶具”一词。到了唐代,文字中更是随处可见“茶具”,诗人陆龟蒙《零陵总记》中有“客至不限匝数,竟日执持茶器”之句;皮日休《褚家林亭诗》中有“萧疏桂影移茶具”之语。
在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关于茶具的记录遍布各类书籍。按照唐代文人皮日休《茶具十经》里的记载,“茶具”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十项。这里所说的茶具不但包括器物,还包括种茶的凹地茶坞以及采茶人,甚至连煮茶的行为也囊括其中。之后,茶具的概念越来越细,狭义讲仅指泡茶、盛茶的器皿。
按材质来分,茶具有陶茶具、瓷茶具、玉石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金银茶具、锡铜茶具、玻璃茶具;按用途来分,茶具有泡茶之用的茶壶、茶壶的垫底器具茶船、盛茶之用的茶汤、饮茶用的茶杯、品茶用的闻香杯、茶杯垫底之用的杯托。著名的茶具有江苏宜兴的紫砂壶、景德镇的瓷茶器。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