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于事而慎于言
本文所属分类:孔子思想
语出《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孔子把“敏于事”“敏于行”同“慎于言”“讷于言”相对比而言,说明他是提倡实践、提倡言行一致而反对言行不一、反对夸夸其谈的。
孔子是以博学多能而著称于当世的。《论语·子罕篇第九》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说他自己因为从小贫贱,干过许多低贱的工作,所以能够做到“多能”;如果是个“君子”,就一定不能这样。《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虽然他也瞧不起那些营生“鄙事”,可他同样能干得好。当然,孔子心目中的“事”并不是营生“鄙事”,而是关涉政治、思想、伦理、道德的大事。在他地位改变以后,惶惶不可终日,四处奔走,风尘仆仆,总是把“敬其事”放在首位。他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又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篇第一》)这些“事”当然更是大事。对这些“事”要“敬”,而把“食”先抛到一边去。后人常说“孔席不暖,墨突不黔”(班固《答宾戏》),或者“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淮南子·修务训》),就是赞扬他“敏于事”“敬其事”的精神。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定公十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可谓“敏于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