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重则不威

语出《论语·学而篇第一》:“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君子不重则不威”中的“重”是庄重的意思;“威”则是威严、威仪的意思。“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就是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仪。
 
君子要具备三重:重言,重行,重貌。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重言就是要重视自己所说的话,不要信口开河,夸夸其谈。一个人注重自己的言谈,说话时就会注意法度。重行就是注重自己的行为,举手投足皆有规范,或行或止都有法度。重貌就是要注重自己的外在容仪,无论是外出还是在家中,都时刻注意自己的衣着、容仪是否修整。
 
古人修身养性,讲究容仪和心性双修并重,外在美与内在美和谐统一。关于这一点,汉末女诗人蔡文姬则讲得更加细腻:“揽镜拭面,则思心当洁净;傅脂,则思心当点检;加粉,则思心当明白;泽发,则思心当柔顺;用栉,则思心有条理;立髻,则思心当端正;摄鬓,则思心当整肃。”
 
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一个人倘若自己不自重,不庄重,别人也就不会重视他,尊重他。而一个平日里对言行举止和外在容仪都非常重视、认真对待的人,久而久之就会自然生出一股凛凛之威,一个有威仪的人通常都是别人尊重和信赖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