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本文所属分类:人物
管仲(?-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号为“敬”,齐国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史称管子。他是周穆王的后代,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辅佐齐公子纠。齐襄公时,齐公子小白、公子纠兄弟两人为了避开其兄齐襄公的无道而逃离齐国。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谋划下到了莒,公子纠在管仲、召忽的辅助下到了鲁国。齐襄公被杀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赶着回来争夺君位。公子小白因为莒离齐都近,故得以先入立为君主,是为齐桓公。他即位后,想着公子纠还会回来跟他争夺君位,于是兴兵讨伐鲁国,逼迫鲁国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公子纠,而管仲却在鲍叔牙的举荐下做了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具有非凡的政治才干,齐桓公在他的辅佐下,如虎添翼,齐国迅速强大兴盛起来,多次作为盟主会盟诸侯,停止了不少战争,避免了百姓的灾难。此外,管仲还提出“尊王攘夷”的主张,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
孔子与学生讨论历史人物时,说到管仲。子路就说桓公杀公子纠,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没有死,是否“未仁”。而孔子却从“仁”的最高境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角度来看管仲的功过,认为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治天下,施惠于百姓,正是他的仁德所在,而非像普通百姓那样自守小节小信,在山沟中自杀亦无人知晓。又说,假如没有管仲,中原人民恐怕都会沦落为“披发左衽”的蛮夷之人了。然而孔子并不就此认为管仲十分完美,指出管仲爱好奢侈,一切有如国君的待遇,亦在门前树立塞门,设宴招待外国君主,亦设有国君才有的“反坫”之台,完全是僭越,谈不上知礼。管仲的手下又从不兼差,是不会节俭,故孔子称其为“小器”。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