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原文】
 
18.9 太师挚适齐①,亚饭干适楚②,三饭缭适蔡③,四饭缺适秦④,鼓方叔入于河⑤,播鼗武入于汉⑥,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⑦。
 
【注释】
 
①师挚:太师是鲁国乐官之长,挚是人名。适:往'到。
 
②亚饭干:第二次吃饭时奏乐的乐师,名干。古代天子、诸侯吃饭时都要奏乐,所以乐师有亚饭、三饭、四饭之称。
 
③缭:人名。
 
④缺:人名。
 
⑤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
 
⑥播鼗(táo)武:播,摇。鼗,小鼓。武,摇小鼓者的名字。

⑦少师阳:副乐官,名阳。击磬襄:敲磐的乐师,名襄。
 
【翻译】
 
太师挚到齐国去了,亚饭乐师干到楚国去了,三饭乐师缭到蔡国去了,四饭乐师缺到秦国去了,打鼓乐师方叔进入黄河地区了,摇鼗鼓的乐师武进人汉水一带了,少师阳、敲磬的乐师襄到海滨去了。
 
【解读】
 
末世衰败景象

这一章所记载的就是“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人皆去”的现象。从孔子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行将灭亡的末世景象。对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来说,长期繁荣有几个重要条件,从内部来说,首先必须有一种文化精神,其次必须有一套与文化精神相适应的制度,再次,有秉承这种文化精神、认真贯彻执行的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国家或组织的灵魂所在。当这个国家即将崩溃,或者组织即将瓦解的时候,就会出现文化精神丧失、制度破坏和人才流失的末世景象。
 
观察孔子时代的鲁国,就是这种末世景象。孔子这里只讲了乐人的离散,其用意绝不仅是感叹人才的流失。鲁国是周公的封国,是礼乐制度的最忠实执行者。到孔子时代,由于王室衰落,鲁国成为礼乐制度的最后保存者。不论是西周还是鲁国,其发展壮大,乃至强盛,都与礼乐制度密不可分。这些乐人四散,意味着鲁国丧失传统礼乐精神,也意味着人才的流失。文化精神丧失,必然导致制度崩溃,与之相伴,鲁国出现了三桓专权,“八佾舞于庭”的混乱和僭越局面。
 
也许鲁国的事例太过久远,文化隔膜使我们不易理解,我们可以看一个较为熟悉的故事。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是势力最强大的一支。瓦岗最初的首领是翟让,还有勇将单雄信和徐世等人。开始时,瓦岗军只是在荥阳郡和梁郡劫夺公私货物,杀富济贫。天下局势越来越乱,隋朝大贵族李密因参加杨玄感反隋活动失败,被迫投奔瓦岗寨。李密很有战略眼光,提议占领洛口仓,威胁东都,取得很大战果。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李密大破隋炀帝派来解围的援军,取得黑石大捷,瓦岗势力大振。之后,因为种种矛盾,李密杀害了瓦岗创始人翟让,导致将士离心。之后,瓦岗义军击败名将王世充,拥兵30万,瓦岗军势力达到鼎盛。
 
不久,宇文化及在江都杀了隋炀帝,率领10万大军回归长安。在洛阳称帝的隋主杨侗决定招安李密,授予他太尉高官,并让他率瓦岗军征讨宇文化及。李密投降杨侗后,带领瓦岗主力与宇文化及在卫州童山展开大战,两败俱伤,实力大损。李密准备入朝领赏,没想到被在洛阳政变后掌权的王世充邀击,数十位瓦岗大将和10余万军队投降王世充。李密逃到河阳,企图重整旗鼓卷土重来,但将士们皆无心作战。当时,勇将单雄信、程咬金和秦叔宝投降王世充,其他人有的投靠李渊,有的投奔窦建德。李密无计可施,遂向李渊投降。强盛一时的瓦岗军,就这样土崩瓦解,烟消云散。
 
我们看,自从李密达于鼎盛,便有末世景象。从文化精神上说,瓦岗寨有两点,一是反抗隋朝暴政,二是靠义团结人心。李密杀害翟让,把义的精神以及瓦岗寨兄弟生死与共、不离不弃的制度给破坏了。翟让死后,他的旧部虽然没有受到清洗,但无不心存戒惧,这为后来李密的众叛亲离埋下伏笔。之后,李密受到隋朝收买,受招安投降,背叛了瓦岗的反隋精神。单雄信、秦叔宝等核心将领的出走,与鲁国乐人的离散已经很相像了。
 
文化精神的丧失,制度的破坏和核心人员的离散,是组织和国家崩溃的前兆。当这些事件接连出现时,国家或组织就已经接近崩溃和灭亡了。对末世景象,每一个国家的执政者或组织的管理者都应该深思与关注。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