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原文】
 
14.38 子路宿于石门①。晨门曰②:“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①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②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翻译】
 
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
 
【解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毕生奔波,周游列国。由于身处春秋乱世,他所推行的“大道”却不为人们所理解。多次碰壁后,孔子心理已经意识到“大道不行,礼乐难兴”的现实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止奔走的脚步,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虽“累累如丧家之犬”而不改初衷。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可以完成的,或者是有望获得成功的,他坚持做下去,最后取得成功,那么,我们说是一个值得敬佩的成功者。如果一个人明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取得成功的希望,但他仍然不是一丝不苟地坚持做下去,这就非常难得了。我们对这样的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们坚守理想,为自己的信念献身,精神不朽。
 
所谓“不可为”,不是不能去做的意思,而是说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实现的可能性。即便去做也是“费力不讨好”,要么见不到成效,要么收效甚微。但是,有一些事情,它符合道义,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关乎国民的总体利益。如果没人去做,对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巨大损失。但是,这种事做起来非常难,而且短期内不可能收到成效。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站出来,勇敢承担历史责任,来做这样的事情。这种人,绝对是伟大的,是先知和圣人。后世之所以对孔子钦佩不已,就是因为孔子承担了这样的光辉而无望的历史使命。
 
人都有畏难情绪,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但是,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和仁者,为了实现伟大理想,会义无反顾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即便成功的概率很微小,胜利的希望很渺茫,他们也在所不惜。诸葛亮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他的意思是说:“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如果不兴师伐魏,汉朝必定会灭亡;但是如果兴师伐魏,敌我力量悬殊,敌强我弱,也难以取得胜利,最后也不能挽救蜀国走向衰亡的趋势。”可见,曹魏难灭,汉室难兴,诸葛亮早已了然于心。但是,诸葛亮因复兴汉室的的伟大理想,感念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仍然坚持出兵伐魏。他先后六出祁山,历尽千难万险,与强大的魏国作殊死搏斗。最终,形势比人强,诸葛亮不但没能扭转时局,自己却身死五丈原。诸葛亮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诺言。固然,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理想成为镜花水月,却能“长使英雄泪满襟”。后人之所以把他抬高到神一样的地位,正是因为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伟大精神和崇高信念。
 
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令人感叹的人和事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可”面前,不能轻易说放弃。如果面对“不可”,连去挑战的勇气也没有,那样不但是个失败者,而且是个懦弱的失败者。
 
在“不可为”之事面前,我们努力“为之”,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大到国家、企业,小到个人,凡事最终取得成功的,谁会在“不可为”的事情面前缴械投降呢?明知其不可为,却迎难而上,倾尽心血,虽败犹荣。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