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原文】
 
8.15 子曰:“师挚之始①,《关雎》之乱②,洋洋乎盈耳哉。”
 
【注释】
 
①师挚之始:师挚,鲁国乐师,名挚。始,乐曲的开始,一般由太师演奏。挚是太师,所以说师挚之始。
 
②乱:乐曲的结尾。
 
【翻译】
 
孔子说:“从太师挚开始演奏,到结尾演奏《关雎》乐曲的时间里,美妙动听的音乐都充盈在耳边。”
 
【解读】
 
音乐可以端正人心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这件事情应该是在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发生的,这是他在听到鲁国乐师挚演奏完音乐后的评价。在乐师挚演奏的过程中,孔子一直都听得很认真,甚至还有些如痴如醉。听完之后,还发出“洋洋乎盈耳哉”的赞美。不难想象,当一首内涵丰富、演奏手法多样,而且声音又很美妙的乐曲在耳旁响起时,它会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感受。这种美妙乐曲,会让人不知不觉陶醉其中。
 
在传统文化中,作为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并不是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还能引导人们向善,是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而且,乐和礼又是紧密相连的,代表着深厚的文化和思想。在西周时期,在有礼仪仪式举行的场合,必须有人奏乐。比如在祭祀礼中,庄严肃穆的仪式必须配合中正平和的乐曲;在飨宴礼中,就要演奏轻松快乐的乐曲。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人们的身份、地位选择不同的礼仪形式和音乐,这就是礼乐制度。
 
孔子一直都在为恢复礼乐制度而努力,并将“礼乐”作为自己教育弟子的重要内容。在他看来,音乐不仅是艺术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它还是和谐的体现,真、善、美的统一体。只有经过这种音乐的熏陶,才能让人们知礼、懂礼、守礼、护礼。孔子的这一思想,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的皇帝大臣,都重视乐的作用,无不倡导醇正优雅的音乐,并对靡靡之音保持高度警惕。
 
东汉初年,大臣宋弘向朝廷推荐桓谭,认为他学识广博,人才难得。光武帝信任宋弘,便任命桓谭为议郎、给事中。桓谭擅长弹琴,奏出的乐曲美妙轻柔。光武帝听后十分喜欢,每次宴会总是叫桓谭弹琴助兴。宋弘知道后很不高兴,认为这音乐不够庄重,对桓谭很不满意。有一天,宋弘身穿朝服,坐在大司空堂上,派人去叫桓谭。刚从宫中退出的桓谭来到大司空府堂,宋弘便责备道:“我推荐你做官,是希望你能用道德学问辅佐君主,但是,现在你竟然给皇上演奏郑卫之声,损害雅乐,这可不是忠正之士该做的。你打算自己改正,还是等我依法纠举你呢?”桓谭一听,便赶忙叩头认错,宋弘教训他很久,才让他离开。后来,光武帝宴请群臣时又叫桓谭弹琴。桓谭不敢不弹,但因宋弘在坐,非常不安,怎么弹也弹不好。光武帝很奇怪,就询问桓谭。桓谭不答,宋弘便离开座位,站起来向光武帝陈说其中缘由。光武帝一听,立即收敛神情,向宋弘道歉,并免去了桓谭给事中的职务。
 
在古代社会里,音乐有着制度性的意义,并被朝廷用来端正人心,敦厚风俗,希望借此教化民众,达到以乐治国的目的。所以,对庄重平和、悠扬和谐的雅乐十分推崇,而对轻浮萎靡的音乐持反对态度,甚至加以禁绝。在本章中,孔子赞美的“乐”,就是充满和谐意蕴,能够端正社会风气的雅乐。

元芳,你怎么看?
  • 全部评论(0